最近美國那邊又出幺蛾子了,這次動靜發生在參議院的聽證會上,主角是拜登總統提名的準副防長——希希·希爾。這位未來五角大樓的二號人物,面對議員們的質詢,說了一番話,被資深軍事觀察家們解讀為“罕見地提前給美國可能的軍事冒險埋下伏筆”,字里行間更是把美軍當前面臨的多項短板,像倒豆子一樣,暴露在聚光燈下。
聯系到不斷升溫的西太平洋局勢,尤其是圍繞臺海和南海的風波,希爾這番話,信息量極大,咱們細品之下,能看清不少東西。最重要一點,結合各方專業推演和現實態勢,中美這兩個大國一旦真動起手來,結局很可能只有唯一一個。
啥意思?咱先看看這位準副防長說了啥關鍵點。她對著一眾議員,坦白地承認了美軍現在的“痛處”。這話聽著像是訴苦要預算,但放在地緣戰略博弈火藥味越來越濃的當下,更像是提前給美國社會打預防針:你們別以為我們還能像打伊拉克那樣輕松加愉快,時代變了!
咱們不妨把她和近期美軍高層釋放的其他信號串聯起來看,可以清晰地勾勒出美軍至少暴露出來的
七大棘手短板
,每一項都是真金白銀、關乎實戰勝負的硬傷:
第一傷:遠程精準打擊火力捉襟見肘!
希爾直言不諱地指出,美軍當前遠程打擊彈藥的生產能力和庫存數量都“嚴重不足”。打什么仗?打的就是后勤和消耗!看看俄烏戰場,幾百萬發炮彈打出去都是常態。
但在太平洋這片廣袤海域搞大國對抗,比拼的就是誰能在幾千公里外把火力精準、持續地傾瀉到對方頭上,陸軍的“遠程高超音速武器”、海軍那些“戰斧”、“標準”導彈、空軍的JASSM-ER遠程巡航導彈、LRASM反艦導彈,聽著先進,問題是你倉庫里有多少存貨?生產線一天能造幾枚?
現代戰爭開打頭幾天消耗量就可能是天文數字。這點庫存和產能?不夠!遠遠不夠!連美軍自己智庫的兵棋推演都顯示,不到一周時間關鍵彈藥就可能告罄。這短板不補,想壓制一個具備完整工業體系和戰略縱深的對手?難度系數爆表。
第二傷:主戰裝備生產“拖后腿”,新老更替青黃不接!
美軍這些年喊著“大國競爭”,裝備更新換代的口號震天響,什么B-21“突襲者”轟炸機、新一代哥倫比亞級核潛艇、“下一代空中主宰”NGAD戰斗機……藍圖很美好,可現實是這些高端“大殺器”研發生產周期長得讓人心焦。更別提老舊的F-22機隊規模小、維護難。
主力F-35還在為可靠性問題頭疼;核潛艇建造和維護積壓嚴重,平均維護時長已經遠超冷戰時期;連新一代護衛艦FFG(X)的首艦都還在船廠里……老裝備力不從心,新裝備遠水不解近渴,戰場上靠什么去贏得優勢?沒裝備,空喊戰略沒用。
第三傷:太平洋“后勤動脈”太脆弱!
看過太平洋地圖就知道,美軍在這片區域的核心基地就那么幾個:日本的嘉手納、橫須賀,關島安德森基地……這些地方遠離美國本土萬里之遙。現代高超音速武器的打擊半徑已經輕松覆蓋第一、甚至第二島鏈。
希爾以及之前很多分析報告都承認,一旦沖突爆發,美軍在亞太的機場、港口、彈藥庫、油庫等“關鍵后勤節點”極易在對手先期火力覆蓋下沉沙折戟。航母戰斗群固然機動,但也需要頻繁靠港補給。
真打起來,西太平洋這片廣闊海域上的美軍后勤運輸線,能不能頂住全方位的反介入打擊?懸!非常懸!歷史上多少強軍敗在了后勤補給線上?
第四傷:戰備水平“摻水”,關鍵時刻掉鏈子?
別看美軍年報總說裝備妥善率高,實際情況可能更復雜。近年來關于海軍艦艇“帶病部署”、戰機缺零件“趴窩”、維修延誤嚴重的報道層出不窮。剛鬧了火災的“好人理查德”號兩棲攻擊艦算是直接報廢了,新一代福特級航母也毛病不少。打仗不是走秀場,是高強度、長時間、無間歇的殘酷對抗。
裝備和人員的戰備狀態若不能時刻保持在高水平,戰場上任何微小的故障或延誤都可能引發雪崩效應,靠拼湊的“紙面妥善率”,能應付一場與對等強敵的巔峰對決嗎?這水分,怕是在戰時第一個被擠干。
第五傷:人才流失和技術傳承“失血”!
這問題相對隱性但影響深遠。美軍近年來面臨飛行員、艦長、高級技術軍士等高技術人才的流失問題。隨著冷戰老兵大批退休,裝備復雜程度卻幾何級增長,需要長時間培訓積累的經驗型崗位面臨“斷檔”風險。比如維護F-22、B-2這些極其復雜隱形戰機的尖端技師,培養一個周期漫長。
新型武器如激光、高超音速、人工智能系統更是需要跨學科復合人才。同時,美國本土制造業的空心化也帶來另一個副作用:為美軍裝備提供維修、升級、制造零部件的工業基礎人才也在萎縮。人才鏈的韌性不足,在持久戰中會非常要命。
第六傷:戰場態勢感知和C4ISR體系能否扛住“電子風暴”?
現代戰爭,首戰即“電子戰”、“網絡戰”。美軍引以為傲的海空優勢,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強大的情報、監視、偵察及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C4)體系上。
然而,體系越復雜,弱點也可能越多。高級電子干擾、反衛星武器、網絡攻擊能力的發展,讓美軍這套“感知神經”和“大腦系統”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對手經過數十年發展,具備極強的復雜電磁環境下作戰能力,甚至擁有體系化反制手段。
如果“眼睛”被遮住、“耳朵”被堵上、“大腦”被打懵,再先進的平臺也成了聾子和瞎子,希爾沒有明說,但美軍各軍種在各類演習和紅藍對抗中暴露的問題,正是這個體系在高強度對抗下的脆弱性。
第七傷:戰略搖擺,資源分散,難以聚焦!
這看起來像“軟短板”,實則非常致命。冷戰結束后,美軍在全球部署、四處“滅火”,從反恐到局部沖突,承擔了大量“治安戰”任務,耗費了無數資源、精力,戰略重心模糊了相當長時間。
“重返亞太”或“印太戰略”口號喊了很久,但現實是美國還必須關注歐洲的俄羅斯、中東的伊朗和其他熱點。這導致資源分配(軍費、裝備、部隊)難以真正集中于“頭號挑戰”。
加上國內政治極化、預算扯皮頻繁,重大裝備采購、前沿基地建設經常陷入無休止的爭論,嚴重拖累戰備節奏。在需要集中全部國力應對首要對手的時刻,美國是否能做到心無旁騖、力出一孔?這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那么,回到開頭的結論:中美這樣兩個擁有毀滅性核力量、經濟相互深度依存、戰爭潛力同樣深不見底的巨無霸,一旦開打,結局只會是什么?
用兵棋推演專家和嚴肅戰略學家的話說:
沒有贏家。
雙方都將付出無法承受的代價。無論是常規戰爭還是核升級邊緣的危險游戲,結果都將是災難性的。希爾等官員的“訴苦”,核心目的就是強調美國需要在當前相對和平的窗口期,竭盡全力修復這些短板(當然也要向國會要錢),以此增加對潛在對手的威懾力,追求“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優解。
說白了,美軍高級官員罕見地自曝其短,深層邏輯是:
認清現實,充分準備,才能讓對手也清醒認識到開戰的不可承受性,最終達到避免戰爭的目的。
這并非示弱,而是務實地承認大國戰爭代價之高昂,并警告國內外的鷹派不要低估風險、輕啟戰端。暴露短板是警鐘,是為了“勸戰”而非“求戰”。
因此,這場未來五角大樓二號人物的聽證證詞,更像是一次戰略層面上的“預防性防御”——明確告訴所有人:當前狀態下的美軍,投入與對等強國的全面沖突,結局是高度不確定且極可能極其慘烈的。這層未直接言明的潛臺詞,才是真正的“伏筆”。
它清晰地指向一個冷酷的戰場邏輯:大國之間,尤其是核大國之間,全面戰爭沒有勝利者,只有幸存者。當“唯此一途”的結局成為共識,和平的砝碼反而可能更重一些。這就是殘酷現實下的戰略清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