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曾有齊白石,余墨尚存人世間。
若問余墨哪里求,白石山堂少白處!
作品:陳半丁 王雪濤 蕭愻 秋聲秋色 立軸
作者:陳半丁 (1876~1970)王雪濤 (1903~1982)蕭愻 (1883~1944)
尺寸:101.5×33cm
材質:設色紙本
形制:立軸
題識:
(一)綠衣宛地紅倡倡,薰風似舞諸女郎。南鄰蕩子婦無賴,錦機春夜成文章。半丁老人。鈐印:陳年之印、半丁合作之印、年年辛苦、強勻顏色受饑寒
(二)雪濤補蟲。鈐印:雪濤
(三)龍樵。鈐印:蕭愻之印
《秋聲秋色》立軸解析:陳半丁、王雪濤、蕭愻的三絕合璧之作
這件由陳半丁、王雪濤、蕭愻三位大師聯袂創(chuàng)作的《秋聲秋色》立軸(尺寸101.5×33cm,設色紙本),是京津畫派合作繪畫的典范之作,現經齊白石書畫院院長齊良芷弟子湯發(fā)周先生權威發(fā)布。作品凝聚了三位藝術家各自的藝術精髓,呈現出獨特的文人畫意趣。
一、作品基本信息與藝術背景
- 形制特征
- 立軸形制:傳統(tǒng)懸掛式裝裱,適合廳堂展示
- 材質選用:設色紙本,色彩保存完好
- 創(chuàng)作年代:根據題識風格判斷應為20世紀30-40年代
- 藝術家陣容 陳半丁(1876-1970)作為海派巨擘吳昌碩弟子,其花卉創(chuàng)作被譽為"直追宋元";王雪濤(1903-1982)師承齊白石、陳半丁,開創(chuàng)小寫意花鳥新境界;蕭愻(1883-1944)以山水見長,吳昌碩曾贊其"變換百出"的造型能力。
二、題識與鈐印解析 (一)陳半丁題識部分 "綠衣宛地紅倡倡"詩句出自其自作詩,以擬人手法描寫秋色。四枚鈐印各有深意:
- "陳年之印":本名用印
- "半丁合作之印":專用于合作作品
- "年年辛苦":藝術追求的自況
- "強勻顏色受饑寒":暗喻藝術創(chuàng)作的艱辛
(二)王雪濤補蟲 "雪濤補蟲"簡潔注明創(chuàng)作分工,其草蟲刻畫以"準而有力"的筆法著稱,此作應屬其成熟期風格。
(三)蕭愻署款 "龍樵"為其別號,山水背景的皴法可見"閑云訪友"(132×52.5cm,嘉德2025春拍)中的典型筆意。
作品:陳半丁 王雪濤 蕭愻 秋聲秋色 立軸(局部)
三、藝術特色分析
- 構圖特色
- 垂直式構圖:充分利用立軸形制的縱向空間
- 三段式布局:上部蕭愻山水、中部陳半丁花卉、下部王雪濤草蟲
- 視覺引導:通過枝條走向形成"S"型動態(tài)線
- 筆墨技法
- 陳半丁部分:沒骨法與雙鉤結合,色彩"艷而不俗"
- 王雪濤部分:小寫意筆法,蟲翼透明感表現精妙
- 蕭愻部分:干筆皴擦與濕墨暈染并重
- 色彩運用
- 冷暖對比:紅葉(暖)與青石(冷)的戲劇性對比
- 墨色層次:焦、濃、重、淡、清五色俱全
- 色墨關系:遵循"墨為主,色為輔"的傳統(tǒng)法則
四、合作繪畫的歷史語境 此類多位名家合作立軸在民國時期頗為流行,北京保利2020秋拍曾有齊白石、吳鏡汀、徐操、王雪濤、蕭愻、陳半丁六家合作的《美意延年》立軸(143×70cm),成交價超18萬元。本作雖尺寸較小(約3平尺),但三位藝術家的配合更為緊密。
作品:陳半丁 王雪濤 蕭愻 秋聲秋色 立軸(局部)
五、市場價值評估 參照近年拍賣紀錄:
- 陳半丁王雪濤成扇(50×19cm)估價1.5-2萬元
- 蕭愻山水立軸(132×52.5cm)估價0.8-1.2萬元
- 三人合作鏡芯(18×52cm)成交價約6000元
考慮到本作品:
- 保存狀態(tài)良好
- 題識鈐印完整
- 合作藝術家陣容齊整
- 立軸形制更符合傳統(tǒng)審美
當前市場估值應在3-5萬元區(qū)間,若經權威出版著錄,價值還有上升空間。
六、收藏意義 這件作品不僅展現了三位大師的藝術造詣,更見證了京津畫派的交流脈絡:
- 師徒關系的實證:王雪濤向陳半丁學藝的實物例證
- 藝術風格的互補:大寫意(陳)、小寫意(王)、山水(蕭)的完美結合
- 文人雅集的遺韻:體現了傳統(tǒng)"筆會"的創(chuàng)作形式
結語: 《秋聲秋色》立軸作為民國時期合作繪畫的代表作,其藝術價值不僅在于單個畫面的精湛技藝,更在于三位藝術家通過筆墨達成的精神共鳴。作品中陳半丁的沉雄、王雪濤的靈巧、蕭愻的蒼潤相得益彰,共同譜寫了一曲動人的秋之交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