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李在明收到中方出席“九三閱兵”的正式邀請后,曾對著鏡頭說:“將盡快改善韓中關系”。然而,十三天后答案揭曉,李在明自己打臉自己,不來了。
韓方給出的理由是“行程沖突”,除此之外李在明還搬出文在寅時期的政治舊賬,希望中方履行“外交對等”原則先訪韓。
但翻開日歷:從接到邀請到最終拒絕,這十三天里發生了兩件大事——特朗普突然宣布對韓國商品加征25%關稅,駐韓美軍費用被要求暴漲至100億美元。
所謂行程沖突,不過是華盛頓沒有點頭,李在明這個標榜“獨立自主”的總統,事實證明不過是個唯美國馬首是瞻的“偽獨立”總統,和尹錫悅一丘之貉!
韓國的最終選擇
北京這次遞出橄欖枝的行為,遠不只是外交禮節這么簡單。它其實是中國給出的一張“試卷”,考題就是關于李在明這個新任韓國總統,在中美之間會如何選擇。
畢竟,李在明競選時喊出的“改善對華關系”的口號,言猶在耳。現在,已經到了李在明回答問題的時候了。
然而,首爾的反應卻出人意料地遲緩和曖昧。在超過十天的靜默后,青瓦臺沒有給出官方答復,反而是通過非官方渠道,幽幽地飄出一句“總統可能不便出席”。
與此同時,他們反手向北京寄出了一份十月APEC峰會的邀請函,并暗示,希望中方領導人能先行訪韓。
理由是上次文在寅在2017年訪問過中國,按照“外交對等”原則,現在輪到中國訪問韓國了。
韓國這套看似合理的說辭擺出來,所有人都看清了李在明的政治底色:我這屆政府依然是美國的小弟,中國的事我們不摻和。
通往北京的路,繞不開華盛頓的陰影
通過這件事可以看出一點,李在明政府的外交棋盤上,美國依然是韓國頭頂的云,李在明政府的政治決策,離不開美國影響。
雖然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甚至可以說韓國的經濟命脈一半都握在中國手中,可李在明心里明白,和中國保持現狀,得過且過至少不會出大問題。
雖然和中國改善關系可以給民眾交出更漂亮的經濟數據,但后果可能遭到特朗普的政治報復,李在明不敢賭。
另外,中國這個“老好人”性格,李在明就算不給中國這個面子,咱們也不會以此為由就和韓國翻臉,可大洋彼岸的美國,尤其是特朗普這屆政府,則完全不一樣。
作為一個極好面子的總統,韓國任何“不尊重美國”的行為,都可能招致特朗普的報復,再加上韓國自身的安全命門始終被美國拿捏,李在明自然不敢輕易得罪特朗普。
因此,這種撕裂就讓韓國外交成了“精神分裂現場”。李在明一邊缺席北約峰會,向中國遞出“不會一邊倒”的信號;一邊又在美國關稅威脅下退縮。
所以,與其說是青瓦臺在等自己想清楚,不如說它是在等華盛頓的“綠燈”,哪怕只是一個“不介意”的默許。
一場精心計算的“按兵不動”
在這種內外交困的局面下,首爾選擇了一套看似最安全、實則最投機的策略:拖。
他們拋出的公開理由是“外交慣例”。青瓦臺方面提出,2017年時任總統文在寅已經訪問過中國,按照對等原則,這次理應輪到中方領導人回訪韓國。
這個說法聽起來似乎冠冕堂皇。但在時過境遷、兩國關系早已跌入低谷的當下,再搬出幾年前的舊賬本,顯得既僵硬又缺乏誠意。
明眼人都看得出,這更像是一個為了拖延時間而精心找來的借口,其本質,是一種“按兵不動”的決策。
通過釋放“可能不來”的模糊信號,既避免了直接拒絕所帶來的激烈沖撞,又為自己留下了回旋的余地。再通過反手邀請中方參加APEC,巧妙地將“皮球”踢回給北京,試圖把維系關系的責任轉移給對方。
然而,這種看似聰明的計算,卻暴露出一個根本性的矛盾:一個在競選時高喊“修復對華關系”的政府,在真正需要拿出行動時,卻因看人臉色而畏首畏尾,沒骨氣!
時間不等人
外交場上,最寶貴的是時機,最脆弱的是信任。北京遞出的邀請函,是一個明確的“機會窗口”。它提供了一個讓兩國關系走出“薩德”和“芯片”陰影,重回正軌的契機。
然而,如果這份善意,遭遇的總是推諉、閃躲與顧左右而言他,那么善意本身就會貶值,窗口也會隨之關閉。
如果李在明最終因為種種顧忌而拒絕了9·3的邀請,那么北京是否還會接受10月APEC的邀請,也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屆時,首爾精心籌備的主場外交,可能會因為缺少了最重要的一位客人而黯然失色。
錯過了這次,下一次修復關系的契機又在何時?誰也無法保證。在瞬息萬變的大國博弈中,一次猶豫的代價,可能就是數年的關系“低溫”或“空轉”。
結語
歸根結底,這場“邀請風波”折射出的,是韓國外交一個長期且深刻的困境:自主性的缺失。
在盧武鉉、文在寅時期,韓國曾努力嘗試在中美之間走出一條更加獨立和平衡的“自主路線”。他們深知,作為夾在巨人之間的國家,只有保持最大限度的戰略靈活性,才能實現國家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李在明政府當前的做法,似乎正在背離這一傳統。
這種凡事都要先看華盛頓臉色的模式,與其說是在維護韓美同盟,不如說正在固化一種戰略依賴。它讓韓國在中美之間進行靈活周旋的能力進一步萎縮,最終損害的,恰恰是它最想保護的國家利益。
一個無法自主決定自己外交日程的國家,又如何能讓鄰國和世界真正地尊重你?
青瓦臺的決策天平還在劇烈搖擺。一邊是修復對華關系、提振經濟的現實需求,另一邊是唯恐觸怒盟友、引發報復的巨大恐懼。
走鋼絲的人,最怕的從來不是側面的風,而是自己內心深處,那份遲遲不敢邁出下一步的猶疑。
天平還在搖擺,但留給首爾的時間,不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