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們談論養老,會想到社保、養老院、社區服務。而在物質條件有限的古代,人們又是如何安度晚年的?在沒有現代社會保障體系的年代,他們依靠家庭的責任、社會的互助、制度的設計,同樣為老年人撐起了一片天。古人的養老之道,遠比我們想象的更細致、更系統。
家庭是古人養老最核心的依托,且這份責任被倫理與法律牢牢綁定。那時的“養兒防老”不只是一句俗語,更是硬性規定:子女若不贍養父母,會被視為重罪,輕則受鄰里譴責,重則面臨刑罰。比如在唐代,法律就明確規定,子女若對父母“供養有闕”,要判兩年徒刑。而且,養老的責任不止于兒子,整個家族都會參與其中。家中的田地、房產等財產,往往由晚輩代管,收益優先用于老人的衣食住行,確保長輩能安穩生活。這種“家族共擔”的模式,讓單個家庭的壓力得以分散。
社會層面的互助為養老增添了一層溫暖的保障。鄉鄰之間的守望相助,是古代基層社會的常態。哪家有老人行動不便,鄰居會幫忙挑水、送飯;哪家老人缺乏過冬衣物,鄉鄰們會湊錢添置。宗族勢力強大的地方,還會設立“義莊”“族田”,用田產的收入資助族中老人,逢年過節分發米糧、布匹。北宋名臣范仲淹創辦的范氏義莊,就專門為族中老人提供口糧、醫療等幫助,這種模式后來被許多宗族效仿,成為社會養老的重要補充。
官方的制度設計也為古人養老提供兜底保障。早在漢代,政府就出臺了“王杖制度”,70歲以上的老人會獲得一根象征榮譽與特權的王杖,持杖者可享受減免賦稅、優先訴訟等福利,甚至有官員敢欺凌持杖老人,會被處以極刑。到了宋代,養老制度更為完善,朝廷在各地設立“居養院”,接收孤寡老人,提供食宿、醫療服務,所需費用由國庫承擔。明代則推行“優老之禮”,8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可從官府領取米、肉等物資,90歲以上的待遇更優。這些制度雖因朝代興衰時有波動,卻體現了國家對養老問題的重視。
古人的養老智慧,藏在對現實的細致考量中。其中蘊含的“老有所養”的理念,以及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思路,至今仍有借鑒意義。養老從來不是單一維度的問題,而是需要家庭、社會、國家形成合力——這或許就是古人留給我們的重要啟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