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剛在美國大滿貫捧杯的朱雨玲,三天不到又被推上了輿論風口浪尖,熟悉她的球迷可能還記得,當年朱雨玲就是那個被貼上“天才少女標簽的國乒新星,誰都覺得她前途無量,結果2020年病倒,免疫系統出問題,直接掉隊國家隊,職業生涯差點一刀切斷,但命運就是這么會開玩笑,治好病后的朱雨玲沒有直接回歸賽場,反而讀了博士,接手家族生意,還當上了天津大學體育部的副教授,妥妥的人生贏家,大家都覺得她就此“轉型了,沒想到去年9月她又默默復出,低調到讓人以為只是試水,結果十個月時間,世界排名直接沖進前十,這波操作說是王者歸來也不過分。
問題來了,競技體育講究成績,但朱雨玲的回歸,除了硬實力,也帶回了不少爭議,特別是剛剛美國大滿貫奪冠后的一番發言,直接引爆網絡,賽后采訪時,朱雨玲希望觀眾把掌聲送給亞軍陳熠,說白了就是想給對手留點面子,順帶緩解一下輸球的尷尬,結果彈幕和評論區瞬間“炸鍋,有人說她“裝,“嘲諷,“不尊重對手,一時間各種對噴,點贊回懟齊上陣,朱雨玲這波人設差點翻車,這事放在三年前,誰能想到一個剛復出的女球員會因為一句客氣話被圍攻,氣氛拉滿。
其實如果細扒過程,朱雨玲的這波爭議,和場上的表現沒啥關系,純粹是飯圈文化在體育圈蔓延的副作用,三年前她退役時,父親就說“不在乎成績,只要健康,那會兒還覺得是老父親的平常擔憂,現在回頭看,這擔憂還真不是多余的,三年時間,國內體壇的生態已經變了,場外聲音越來越大,飯圈氛圍滲透得厲害,誰說錯一句,立馬被放大解讀,朱雨玲這次就是典型受害者,成績再好,輿論一激化,立馬變成靶子。
回頭看朱雨玲的復出之路,實話說,難度比當年進國家隊還大,2024年她先是走人才引進,拿到澳門居民身份,5月成了澳門女乒主教練,9月直接打WTT澳門冠軍賽,這節奏夠快,期間還要兼顧學業、事業,壓力可想而知,到了美國大滿貫,女單一路打到決賽,先是1/8決賽3-1王曼昱,半決賽贏申裕斌,最后決賽4-2陳熠,含金量其實很高,賽后世界排名直升第六,這數據放眼世界乒壇都罕見,背后是朱雨玲三年沒打正式比賽,結果復出十個月就能扛起大旗,誰看了不說一句“牛。
可惜球迷和輿論的關注點,最后還是轉向了她的賽后一席話,這就有點讓人無語,體育圈本該是拼實力、講尊重,可現在凡事都能被飯圈化,情緒對噴、立場分裂,冷靜分析和理性討論反而成了稀缺品,朱雨玲的經歷其實不止是個人悲喜,更像是當下體育圈的縮影,成績和人設、實力和口碑,早已分不開了。
細想下朱雨玲的發言,其實就是老派運動員的謙遜做派,尤其是在國內外重大賽事,鼓勵對手、安慰落敗選手,本來是體育精神的體現,這在國乒內卷極致的環境下,算是給同行留情面了,但現在的網絡環境,任何“溫情都容易被解讀成“陰陽怪氣,網友對噴、帶節奏,誰都逃不掉,哪怕你只是出于善意,最終也可能被“群嘲。
這里不得不說,朱雨玲的技術底子和心理素質,還是頂級的,退役三年再復出還能拿冠軍,這種級別的逆襲,不是隨便哪個運動員都能做到,尤其是她在場上的冷靜和韌勁,明顯比同齡選手更有“老江湖的味道,從默默無聞到世界第六,光靠嘴皮子和話題熱度是做不到的,這也是她值得被尊重的地方。
但現實就是這么矛盾,成績給你帶來關注,也可能帶來爭議,尤其是現在的體育圈,動不動就被飯圈思維裹挾,誰都可能成為下一個被“對噴“擺爛的對象,朱雨玲的經歷也許只是個縮影,未來還會有更多運動員遇到類似的輿論漩渦,誰能真正做到全身而退,恐怕還得看時代怎么變。
說到底,體育還是要靠實力說話,飯圈化的輿論只會讓真正的競技精神變味,朱雨玲能在三年沉寂后強勢歸來,本身已經是對質疑最好的反擊,至于一句客氣話能不能引發網絡大戰,說實話,這鍋她背得有點冤,球迷們還是應該多關注賽場表現,少點“帶節奏,畢竟下一個被輿論裹挾的,可能就是你喜歡的那位球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