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中國軍艦進行了首次出訪,然而回港后,艦上卻發現了9道裂縫,就連桅桿和天線都失蹤了。這到底是遇到啥了?
【中國戰艦編隊離開軍港出訪】
首次出訪體驗新奇
雖說中國軍艦回港后稍顯狼狽,但于當時執行出訪任務的解放軍海軍官兵來說,整個出訪過程體驗十分新奇。
時值1985年11月16日,中國“合肥號”驅逐艦、“鄱陽湖號”綜合補給艦駛離上海吳淞軍港,踏上對巴基斯坦、斯里蘭卡以及孟加拉國的友好訪問之旅。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因為解放軍海軍尚未實行如今這樣的艦名規則,上述兩艘戰艦都是沒有艦名的。
【“132艦”】
后來的“合肥號”驅逐艦,那時候被叫做“132艦”或“051Z”,前者是以舷號相稱,后者是以艦型相稱,多出來的“Z”代表該艦是一艘專門針對水面作戰編隊協調指揮的“指揮艦”,按照西方艦艇劃分,就是“驅逐領艦”。
“鄱陽湖號”綜合補給艦彼時被叫做“X615艦”,是中國的第一型油水干貨綜合補給艦,因為艦體龐大,可以在12級的風力下平穩航行,首次出訪之行它扮演著“補給艦、醫院船、編隊指揮艦”這三個角色。
【“X615艦”】
上述兩艦在離開上海的第11天,進入了著名的馬六甲海峽,在這里,中國海軍邂逅了澳海軍的“奧伯龍級”潛艇“奧賴恩號”。
它尾隨中國戰艦編隊走了一截,艦上官兵發現后便放慢了戰艦編隊的速度,沒一會兒澳潛艇從戰艦編隊右舷駛過,并吹響了致意哨。
站在艇頂上好奇觀察中國戰艦編隊的澳海軍軍官還對我們抬手敬了個禮,接著我國132艦上的信號兵也鳴長哨以示回應,艙面官兵也整齊劃一的向澳海軍潛艇行了注目禮。
【中國海軍邂首次出訪逅了澳海軍的“奧伯龍級”潛艇“奧賴恩號”】
除了澳海軍潛艇,我們還偶遇了蘇聯輪船。
一開始蘇聯輪船沒有掛起國旗,中國戰艦編隊并不知道對方身份,只是看著輪船上的人朝我們不停的歡呼揮手,氣氛一起,艦上官兵便也開始招手致意。
沒一會對面輪船在尾旗桿上升起了蘇聯國旗,這讓艦上官兵有點懵登。
要知道當時中蘇關系還是很緊張,在確定對面是蘇聯輪船后,甚至有戰士緊張的請示是不是要做好戰斗準備。
【早在60年代中蘇關系就惡化了】
當然,最后艦上領導拍板說不必,同時謹慎起見,我們也沒有升國旗回禮,但對面還是很興奮的持續招手歡呼,于艦上官兵來說真的是很奇妙的體驗了。
有意思的是,此行中國戰艦編隊還與蘇聯的死對頭,美國約定了登艦互訪。
只是因為恰逢巨大的風浪,雙方努力了很久都沒能成功將小艇放到海面上,最后只好放棄登艦互訪,不過雙方交流還是很友好的。
中國戰艦編隊遭遇大挑戰
這去的路上,中國戰艦編隊經歷的“奇妙”不斷,回的路上,卻遭遇了難言的重大挑戰。
【中國戰艦編隊首次出訪留照】
在回程剛過馬六甲海峽后,中國戰艦編隊就遭遇了特大風浪,據親歷了此次中國海軍首次出訪的李博生回憶,當時中國南海地區狂風達到了11級,陣風甚至超過了12級,海面上也掀起了近10米高、幾千米長的大浪。
這個風浪下X615艦的情況還好,上文我們說了其可以在12級的大風環境中平穩航行,但132艦就不太行了,它因為噸位較小,被風浪襲擾的狼狽不堪。
戰艦編隊指揮部研究后決定立即給132艦補水補油,一是壓重,二是確保其能行完全程順利回國。
蹚過這波狂風巨浪后,中國戰艦編隊安全回國進港。
【中國戰艦編隊安全回國進港】
但風浪還是讓132艦“受傷嚴重”,艦上的桅桿沒了,天線也被吹跑了,艦身上留下了多達9處裂縫,最長的要足足3米。
不過相較于那些被風浪吞沒的船只來說,結果已經足夠好了。
參考資料:
【1】《走出國門看世界 ———1985 年人民海軍軍艦首次出訪》 新民網[2021.7.19.] 【2】《狂風巨浪 難阻遠航 ———親歷新中國海軍首次出訪》 大眾日報數字報[2009.4.2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