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一剎那的思維碰撞,一瞬間的奇思妙想,一次心靈的顫動,最初只屬于你個人,但當它被記錄被分享,就可能成為觸動人心的作品,產生塑造世界的力量。為此,新甘肅客戶端策劃推出“閱見·新甘肅”欄目,誠邀“新甘肅”讀者分享閱讀“新甘肅”的真知灼見、思想瞬間、心靈感悟。
本期嘉賓:馮樹賢,文學博士研究生,作家,詩人。
電視劇《以法之名》,富有時代性、嚴肅性,展現出現實主義政法大劇的面貌與氣度。劇中,人物身份、劇情走向的懸念感,讓觀眾“入坑”“上頭”,也印證了這部作品懸疑敘事的成功。
《以法之名》,懸疑敘事拉升正劇張力
馮樹賢:《以法之名》何以成爽劇
最近播出的電視劇《以法之名》,收獲了不少好評。在新甘肅客戶端讀到《〈以法之名〉,懸疑敘事拉升正劇張力》一文后,也產生了一些想法。
近年來,國產劇類型化創作日益成熟,行業劇和懸疑劇作為兩大熱門題材,既各具特色,又逐漸走向融合。但是,如何在電視劇當中兼顧專業性與觀賞性,一直是創作的難點。雖說一部電視劇中懸疑元素是吸引觀眾的利器,但有些電視劇因過度追求戲劇沖突、反轉劇情而失真,有的則因拘泥于行業細節而顯得沉悶。《以法之名》在專業表達與劇情設計之間找到了一個巧妙的平衡點,既展現了檢察系統的嚴謹運作,又通過懸疑敘事吸引觀眾,為行業劇的創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以法之名》作為一部政法劇,卻絲毫沒有回避政法系統中的復雜性,而是將各種專業細節、程序融入了劇情當中,又以懸疑的方式倒推“萬海案”的真相。例如,“萬海案”的偵辦過程涉及檢察機關的偵查權、庭審對抗、司法監督等程序,劇集并未簡化這些環節,而是通過“辯護律師當庭翻供”“省檢與地方博弈”等情節,牢牢吸引住觀眾的目光。劇中人物在面對法律與道德、正義與私欲的抉擇時展現出來的人性掙扎,更能撥動觀眾的心弦。這種將專業性、戲劇性與人性深度相結合的敘事方式,不僅提升了劇集的藝術價值,也使其在同類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電視劇創作的新標桿。
《以法之名》的獨到之處在于,它巧妙地運用懸疑手法來包裝政法題材,借助身份謎團、劇情反轉等敘事技巧,引導觀眾在“猜測角色立場”和“追尋案件真相”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吸收專業信息,使法治觀念具象化。劇中黑惡勢力與保護傘的關系層層遞進,觀眾起初以為李人駿是反派,但隨著劇情的深入,他的掙扎與抉擇使得人物形象變得復雜多面,不僅避免了臉譜化,還使得司法腐敗的揭露更具震撼力。
一部優秀的電視劇不應僅僅停留在娛樂層面,更應激發觀眾對現實問題的深刻反思。相較于《破冰行動》《沉默的真相》等劇,這部電視劇的切入點主要集中在檢察系統內部的自我糾錯機制,以及其對法治建設重要性的再次強調。劇中“是黑惡一個不漏,不是黑惡一個不湊”的司法理念,背后是檢察機關的篤定立場,使觀眾切實感受到政法工作者堅持公平正義的決心與努力。劇中人物李人駿在仕途壓力與司法良知之間的艱難抉擇,則是眾多基層司法工作者真實處境的縮影,折射出了現實人性的困境。這種人性化的表達方式,使政法題材不再顯得遙不可及,而是與普通觀眾的生活經驗產生了強烈共鳴。
《以法之名》深刻映射出當下的一些弊病,它巧妙觸及并深入剖析了當代社會的諸多議題,為行業劇的創作樹立了典范。未來,觀眾對于專業細節、懸疑元素及人性深挖的期待或將更為苛刻。如何巧妙地將行業知識融入劇情沖突,并輔以懸疑、情感等多重元素,最終精準觸及大眾的情感共鳴,才是電視劇行業的發展方向。期待未來更多行業劇能從中汲取經驗,在專業性與娛樂性之間找到平衡,實現藝術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雙重提升。
【閱見?新甘肅】欄目聯系方式
微信:287008194
郵箱:xingspl@126.com
電話:0931-815913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