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2月5日,我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說這話時,98歲的劉宗山老人眼中泛起光亮。歲月雖已模糊了他記憶里的許多片段,但參加革命、入黨的日子,在他腦海中卻無比清晰。
昨日上午,在劉宗山家中,記者見到了一份跨越80年的入黨志愿書。紙張早已泛黃,邊緣也已嚴重磨損,上面的字跡在歲月侵蝕下變得模糊不清,卻被老人精心保存至今,承載著一段永不褪色的初心印記。
老英雄劉宗山與小兒子劉京奎
烽火歲月中的青春擔當
劉宗山(曾用名 劉忠山)是萊陽姜疃鎮(zhèn)后森埠莊人,1943年,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里,16歲的他在萊陽毅然投身革命,加入了抗擊日寇的隊伍。
那時萊陽的日軍兵力相對薄弱,而相鄰的海陽卻是敵寇密集盤踞之地。“我們專挑夜里行動,摸黑往海陽去,就打他們個出其不意!”劉宗山回憶起當年的游擊戰(zhàn),聲音里仍透著一股子勁兒,“我那時候年紀小,跟在隊伍最后打掩護。”夜色中的奔襲、槍聲里的周旋,成了他青春記憶里最深刻的印記。
1945年2月,劉宗山成為一名八路軍戰(zhàn)士。槍林彈雨中,他見過戰(zhàn)友在沖鋒時倒下,鮮血染紅了腳下的土地;也見過指導員在陣地上舉著紅旗,高喊著“跟我上”沖向敵陣。戰(zhàn)友的犧牲沒有讓他退縮,反而像火種一樣點燃了他心中的信念:“跟著共產(chǎn)黨走,才能把鬼子趕出去,才能有好日子過!”
同年12月5日,經(jīng)過戰(zhàn)火洗禮的劉宗山,正式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這個日子,從此成了他生命里最珍貴的坐標。
傷殘背后的戰(zhàn)地榮光
“劉宗山同志在革命戰(zhàn)爭中英勇奮斗,光榮負傷,致成傷殘,特發(fā)給此證。”泛黃的紙頁上,鋼筆字跡雖已有些斑駁,卻仍透著沉甸甸的分量。在劉宗山家中,除了那份珍藏的入黨志愿書,這本1950年頒發(fā)的革命軍人撫恤證,同樣訴說著他那段浴血奮戰(zhàn)的崢嶸歲月。
1946年在即墨的一場激戰(zhàn)中,冒著槍林彈雨沖鋒的劉宗山不幸負傷。子彈先是擊穿他的左腿,劇痛讓他順勢跪倒在地,緊接著又一顆子彈擊中他的左臀部。這兩處槍傷,不僅造成他行走不便,更導致其左手活動從此受限。
因傷殘無法繼續(xù)留在戰(zhàn)場,劉宗山回到了家鄉(xiāng)。1956年,他進入青島鐵路分局回里工務段工作,在鐵路崗位上繼續(xù)默默奉獻。
盡管當年在家人無微不至的照料下,身體漸漸康復,但每逢陰雨天,舊傷仍會隱隱作痛。不過,如今的劉宗山身體挺硬朗,對眼下的生活十分滿足。“如果沒有共產(chǎn)黨,我還在地主家扛活呢!”這句話,他常常掛在嘴邊,話語里滿是真摯的情感,“感謝中國共產(chǎn)黨,讓我們過上了今天的好日子。”
入黨志愿書
革命軍人撫恤證
歲月沉淀的家風傳承
如今,劉宗山與小兒子劉京奎住在一起。提起父親,劉京奎的記憶瞬間拉回童年:那時一家人住在萊陽姜疃鎮(zhèn)后森埠莊,母親操持著家里的大小事,父親在萊陽工作,每周才回一次家。“印象里父親年輕時話不多,總是不茍言笑,但做起事來格外認真,再苦再累從沒一句抱怨。”
歲月沖淡了許多日常瑣碎的記憶,戰(zhàn)場上的片段卻在老人腦海中愈發(fā)清晰,成了他時常念叨的“必修課”。他總跟家人講起戰(zhàn)爭的殘酷:有次跟著班長、連長一同執(zhí)行任務,出發(fā)時隊伍整齊,回來時卻只剩他一人。
每當說起犧牲的戰(zhàn)友,劉宗山總會陷入長久的沉默,渾濁的眼睛里泛起淚光。即便身體傷殘,他也總說“身上的傷是榮譽”,話語里滿是對當下生活的感恩與知足。
“老父親常教導我們,做人要踏踏實實,過日子要勤儉節(jié)約,更要懂得知足感恩。”劉京奎感慨道,“這些樸素的道理,是他用一生經(jīng)歷沉淀下來的財富,也是我們家的傳家寶。”
YMG全媒體記者 宋曉娜 劉曉陽 通訊員 耿鵬 賈延豪 攝影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