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個關注 我們經常見
Guinness World Records
上個月,著名的尼泊爾登山家卡米?瑞塔?夏爾巴(Kami Rita Sherpa)完成了他人生中第 31 次攀登地球上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往返之旅,打破了由他自己保持的登頂珠峰次數最多(男性)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1994 年 5 月 13 日,24 歲的卡米完成了第一次珠峰之旅。從那以后,他幾乎每年都會攀登珠峰,甚至在2023和2024年這兩年里每年都攀登了兩次。
在最近的第 31 次的攀登中,他帶領由“七峰徒步”組織的印度登山隊的成員從傳統的東南山脊路線登頂。
如今 55 歲的卡米也被稱為 “珠峰俠”,成為了有史以來最受贊譽的夏爾巴人之一,他追隨先輩的腳步,勇敢地挑戰危險地形,不斷創造新的高度。
1921 年,人類首次完成了對珠峰的探險,自那以來,攀登世界之巔就一直被認為是有抱負的探險家們最渴望但也最危險的旅程之一。
(圖源網絡)
1953 年,埃德蒙?希拉里爵士(新西蘭)和丹增?諾爾蓋(尼泊爾)首次成功登頂。在隨后的 40 年里,平均每年有12 人挑戰珠峰,而這個數字后來大幅躍升。
2023 年,全世界有1200 人嘗試登頂,其中655 人成功登頂。
在攀登珠峰的過程中通常需要一位非常重要的角色,那就是向導,絕大部分由居住在珠峰兩側的夏爾巴人來擔任,他們與珠峰的聯系就像雪和冰一樣緊密。
夏爾巴人主要聚居在海拔4700米的索魯昆布地區。長期的高山生活塑造了夏爾巴人獨特的體貌特征:由于空氣稀薄,他們的肺活量大得驚人;他們的血壓很低,這保證了大腦供血充足,肌肉伸縮有力;與腿部相比,他們的軀干偏長一些。
近百年來,他們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冒著生命危險為登山者運送物資,并帶領登山隊員登頂。
(圖源網絡)
盡管與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聯系,但許多夏爾巴人在經濟上也依賴于珠峰和旅游業。對于這種依賴外國投資和體驗的文化自主性,他們有著復雜的看法。
卡米?瑞塔去年對外媒表示:“我很高興打破了紀錄,但紀錄終究會被打破。我更高興的是,我的攀登讓尼泊爾在世界上得到了認可。”
近年來,盡管尼泊爾政府發放的珠峰登山許可證數量有所增加,但這些探險活動的危險性似乎也在不斷增加。
2014 年,一場雪崩奪走了16 名尼泊爾夏爾巴人的生命,這是珠峰歷史上最致命的時刻之一。當時他們正試圖穿越位于昆布冰瀑旁布滿冰箱般大小冰塊的“爆米花地帶”。
(圖源網絡)
僅僅一年后,另一場雪崩造成的死亡人數不幸被刷新。這場由7.8 級地震引發的雪崩導致22 人死亡,該登山路線當年因此被關閉;而這場地震也在尼泊爾造成了 9000 多人死亡,23000 多人受傷。
夏爾巴人在這些登山事故中面臨的風險尤其大,因為他們通常與登山者以 1:1 的比例陪同攀登,還要承擔大部分物資的重量。
除了直接協助登山者的夏爾巴人外,還有很多人負責搬運設備、照顧傷病員、提供后勤建議,或者先去鋪設繩索和路線。
(圖源網絡)
在雪崩發生后,夏爾巴人合理地要求提高報酬和獲得更多保護(此前,尼泊爾政府為每位遇難者家庭僅支付400 美元),而向導公司也因此提高了價格,以滿足登山者更快登頂和更舒適條件的需求,這使得攀登珠峰的成本越來越高。
與此同時,氣候變化正在影響山區環境的安全性,限制了安全攀登的日期范圍。
隨著越來越多的積雪融化,雪崩和地形不穩定的風險增加,更多的夏爾巴人開始質疑將他們與這份危險工作捆綁在一起的體系。
(圖源網絡)
卡米?瑞塔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說:“我們應該明白生命的價值。把客戶帶到山頂并不是最終的成功,把他們安全地帶回山腳下更重要。讓客戶與家人團聚才是最大的成就。”
盡管卡米?瑞塔在珠峰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表示,他冒著危險是為了給家人更好的生活,并且他不鼓勵自己的兒子追隨他的腳步。
他說:“我看不到登山行業的未來。比如,我不會讓我的兒子成為一名登山向導。其他夏爾巴家庭的兒子或孫子也不再從事這個職業。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面臨的風險越來越大,我們不想讓我們的孩子從事這個職業。年輕一代對當登山向導也已經不再感興趣了。”
(圖源網絡)
不過,尼泊爾政府正在制定新的法律,希望能降低一些風險。
2019 年,尼泊爾軍隊開始對珠峰進行清理,因為這座山有時被形容為 “世界上最高的垃圾場”。政府提高了登山費用,以鼓勵登山者在更安全的日期攀登,同時也改進技術以便能夠更準確地監測天氣。
但最終,是否值得冒這個險,還是要由登山者自己來決定。
分享讓更多人看看
以紀錄的視角
發現你的世界
OFFICIALLY AMAZING
吉尼斯世界紀錄70周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