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瞅瞅韓國這波操作——中國閱兵邀請剛遞過去,李在明政府扭捏了13天,最后甩出倆理由:“行程沖突”“外交對等”。這理由,比韓國泡菜的湯還稀!
先說這“行程沖突”:7月訪美爭元首會晤,8月見日韓領導人,9月聯合國大會——您品,您細品:國際外交日程是人定的,真想給中國留檔期,就不能把其他會晤調一調?中國閱兵就一天,李在明要是真想“發展中韓關系”,擠不出一天時間?這邏輯,比首爾的交通還堵!
再說“外交對等”:韓國翻出2017年舊賬——“當年文在寅訪華修復關系,現在該中國回訪了”。您細想:當年文在寅為啥訪華?還不是前任政府部署薩德,捅了中國一刀!文在寅那是補鍋,不是送禮!現在李在明政府倒好,把“補鍋”當“恩賜”,要求中國“對等”——這臉皮,比濟州島的黑豬肉還厚!
更絕的是,尹錫悅政府之前干啥了?全面倒向美國,在臺海問題上瞎蹦跶!中國沒追究就不錯了,李在明倒好,拿“對等”當擋箭牌——合著中國就該慣著你?
反觀文在寅時代,為啥中韓關系能破浪前行?關鍵是他敢對美國亮黃牌!薩德危機里穩住經貿,給韓國留戰略空間——這才是小國外交的骨氣!哪像李在明,怕美國“不適”,連個閱兵都不敢去!
現在美國咋施壓的?特朗普突然對韓國輸美產品加25%關稅,直接掐半導體企業脖子——這時間點,比韓國泡菜的發酵還準!美國就差拿刀架李在明脖子上問:“選中國還是選我?”
更諷刺的是,中國邀請函是橄欖枝,也是考卷——測試李在明敢不敢在中美間找平衡。結果呢?韓國交白卷!這哪是“戰略自主”?這是“戰略附庸”!
再看李在明的選擇:
第一條路“保守僵局”——跪舔美國,保住經濟不挨揍,但中韓關系涼涼。短期安全?等特朗普下一步對華政策突變,韓國汽車、鋼鐵業得哭成淚人!
第二條路“突襲破冰”——閃電訪華,給中國看誠意。這需要魄力!可李在明有嗎?現在看,他連“行程沖突”都編不利索,哪來的膽子突襲?
第三條路“被動撕裂”——美國在臺海、芯片領域再施壓,韓國被迫選邊。到時候,李在明會發現:中國不信他,美國當他棋子——這不就是尹錫悅的老路?
結語更扎心:歷史從不重復,但總在打臉。李在明就職時說“打造堂堂正正外交”,現在看,這承諾比韓劇的浪漫情節還虛!
最后問一句:韓國要當“大國博弈的應聲蟲”到啥時候?獨立自主不是口號,是關鍵時刻敢按自己的節奏走!現在退縮,明天的立足之地,怕不是要被美國和中國聯手擠成泡菜壇子!您說,這日子,過得有啥意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