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公開場合表態,聲稱要以“友好的方式”與中國展開競爭,不僅期待在芬太尼問題、貿易關稅等領域達成合作,還在芯片問題上進行了讓步,試圖緩和美中關系。
然而這番表態尚未落地,美國便接連收到三個來自盟友的“噩耗”,令其精心營造的“外交緩和”局面瞬間崩塌,24小時內激起歐洲、澳大利亞、日本三方的強烈反應,形成對美國單邊主義的集體“打臉”。
這場看似巧合的三連擊,實則折射出全球格局的深刻變動,盟友的集體“背刺”不僅暴露了美國霸權體系的裂痕,更標志著其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中的影響力正加速衰落。
盟友體系崩塌
特朗普剛上臺時,對付中國就一招:猛,甚至他還總覺得前任們聯合盟友“群毆”太磨嘰,不如自己單挑,把國際博弈當成菜市場砍價,加關稅,施壓,封鎖技術,他堅信只要讓對方“疼”,就一定會服軟。
可幾個回合下來,中國沒趴下,反倒是美國自己先扛不住了那高高壘起的關稅壁壘,最后近乎百分之百壓在了美國消費者自己身上。
每個普通家庭一年得多掏近兩千美元,這可不是小數目,洛杉磯港的集裝箱空了,大豆爛在倉庫里,芯片巨頭的財報一個比一個難看。
“貿易戰”這張牌,快打爛了,政府只能掏出真金白銀補貼農民,財政赤字噌噌往上漲,內外交困之下,特朗普那句“友善競爭”,聽著更像打累了想歇歇,順便看看能不能把被自己得罪光的盟友再拉回來,重走“群毆”的老路。
問題是,人家還愿意回來嗎?而特朗普前腳剛說想和中國“友好競爭”,后腳院子就起了火,不到48小時,三個最鐵的盟友,歐盟、澳大利亞、日本,竟像商量好了似的,集體給了白宮一個措手不及。
歐盟關稅“反制清單”亮劍
就在特朗普示好的第二天,歐洲人先表了態,中歐之間,所有凍結的對話渠道,全面解封,這不只是關系回暖,更是合作要玩真的了。
面對特朗普威脅對歐盟加征30%關稅的“最后通牒”,歐盟迅速反擊,公布價值720億歐元的關稅報復清單,法國、德國等成員國高官公開表態,強硬拒絕美國的霸凌行徑。
與此同時,中歐宣布同步取消相互交往限制,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朔爾茨及歐盟主席馮德萊恩即將訪華,進一步深化合作。
歐盟主席馮德萊恩的訪華行程單上,全是氣候、新能源這種實打實的合作,甚至連“一帶一路”這種美國眼里的釘子,都可能要找對接點了。
這番操作的時機實在微妙,特朗普那邊,威脅要對歐洲汽車和紅酒加征30%關稅的叫囂聲還沒散盡,面對美國的棒子,歐盟27國這次竟鐵板一塊,齊刷刷把頭轉向了東方。
德國車企在中國加大投資,法國總統高喊反對“脫鉤”,連荷蘭的光刻機巨頭都盤算著把研發中心往亞洲搬。
歐洲人用行動說得很明白:美國大哥喜怒無常,我們伺候不了,中國這個伙伴穩定、能賺錢,我們為什么不合作?
歐盟的強硬立場與對華靠攏,打破了美國“挑撥離間”的算盤,更證明多極化世界下,經濟合作遠比政治站隊更具吸引力。
澳大利亞“棄美投華”
同一天,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已經坐上了飛往北京的飛機,而且一待就是七天,這可不是簡單的串門,油菜籽、鐵礦石、清潔能源,全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單子。
雙方簽署多項合作協議,涵蓋自貿協定、旅游合作及農產品進口等關鍵領域,尤為關鍵的是,澳方在會談中未提及美國關注的達爾文港問題,這一沉默被視為對美國施壓的明確回應。
澳大利亞的轉向表明,在現實經濟利益與美國的政治壓力之間,其選擇了務實合作,想當初,澳大利亞為了配合美國的“印太戰略”,把自己和最大貿易伙伴中國的關系搞到了冰點。
牛肉、大麥、紅酒賣不出去,農民欲哭無淚,但特朗普卻還嫌不夠,指責澳洲對華賣資源太便宜,想用一個“經濟框架”把澳洲徹底從中國市場拽走。
結果呢?阿爾巴尼斯這次訪華,全程只談經濟,絕口不提美國,姿態低到塵埃里,這耳光打得響亮,當美國的“棋子”,遠不如當中國的“貿易伙伴”來得實惠。
而中澳自貿協定的推進,不僅削弱了美國在亞太經濟中的話語權,更讓特朗普“圍堵中國”的聯盟體系出現重大缺口。
日本關稅談判“拒妥協”
特朗普曾以關稅威脅逼迫日本在貿易協議中讓步,但日本政府頂住了壓力,還是那一天,日本也公開撂了話:別想用關稅壓我們,日本的利益自己說了算。
而特朗普則是立刻回懟,罵日本市場“從不開放”,堅持25%的高關稅不松口,7月16日,特朗普宣布維持對日本汽車及零部件征收25%的關稅,美日貿易談判陷入僵局。
這一下打在了日本的命門上,汽車、電子產品,這些出口命脈被卡得死死的,幾個月下來,日本的貿易數據已經悄悄變了天,對美出口萎靡不振,對華出口反倒逆勢增長。
日本企業紛紛把生產線挪到東南亞,擺脫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政府甚至放出風聲,你再加稅,我們就對等反制,連壓箱底的稀土技術出口都可以談,加入中國主導的RCEP也不是不可能。
這一結果不僅讓美國期待的“經濟勝利”化為泡影,更凸顯了日本在維護自身利益時的強硬姿態。
在中美之間,日本開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與其被美國綁在戰車上當炮灰,不如走一條更獨立的路,至少,要給自己留條后路。
而日本拒絕屈服的背后,是其對美國單邊關稅政策的深刻警惕,若屈服于美國壓力,日本制造業將面臨產業鏈重構的災難性后果。
結語
美國后路為何“沒了”?對美國來說,這接二連三的消息無疑是一場“噩耗”,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其實一點也不突然,盟友們的集體轉向,不是誰在背后策動,而是被特朗普自己一步步逼出來的。
他把國際關系當成一場零和游戲,把盟友當成隨時可以犧牲的工具,今天需要你了,就畫個餅,明天礙事了,就一腳踢開,這種赤裸裸的“美國優先”,消耗掉的是幾十年積攢下來的信任。
反觀中國,不拉幫結派,不搞陣營對抗,嘴里說的、手里做的,都是“一起發財”,中歐、中澳、中日之間天文數字般的貿易額,就是最硬的道理。
不知道您對此有什么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下你的想法,喜歡文章的話記得點贊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