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歷史與法理事實,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臺灣島雖小,但在東亞地緣政治中所處的位置十分重要,歷來是信奉戰略遏制理論的美國眼中的戰略要沖。雖然當年為了對抗另一個超級大國,不得不“棄卒保車”,與臺“斷交,撤軍、廢約”,但很快又背信棄義,通過所謂的“與臺灣關系法”,違反中美三個公報和國際法原則的規定,不僅嚴重損害了兩岸中國人民的權益,也嚴重沖擊中美關系及臺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近期,美國智庫“國防優先”組織發布的一份報告引發廣泛關注。該報告呼吁華盛頓撤回目前駐臺約500名美軍訓練人員,稱此舉有助于避免對中國大陸構成挑釁,且符合美國長期“不在臺駐軍”的政策原則。這份題為《使全球軍事態勢與美國利益一致》的報告指出,隨著《2025 年國防戰略》草案即將發布,美國應進行重大戰略調整。報告建議美方逐步從第一島鏈撤出軍力,轉而鞏固在第二島鏈的防御部署,以此降低與中國大陸直接沖突的風險。報告特別強調,駐臺美軍訓練人員的存在與美方過去“不在臺駐軍”的承諾相抵觸,還批評臺方在自我防衛支出上投入不足,而美國卻過度承擔額外負擔。
46年前,美國跟中國建交,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放棄干涉中國內部事務,一個最為重要的標志就是從臺灣地區撤軍。但現在美方背信棄義,不斷加強與臺方的軍事勾連,甚至派遣軍事人員進入中國領土,無論人數是多是少,都違反了中美建交三個聯合公報,違背了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美智庫認為,無論是臺軍赴美接受培訓,還是美軍入臺協訓臺軍,都是在挑釁中國大陸,這將刺激大陸不得不加強反制。美智庫的報告指出,美軍在臺部署軍事力量與北約東擴如出一轍。
1990年初,兩德統一談判進入關鍵階段。蘇聯擔心統一后的德國留在北約將威脅其安全,因此提出德國“中立化”方案。為換取蘇聯同意德國統一并保留北約成員身份,美國政府作出口頭保證,承諾北約不會向東擴張。1997年,北約與俄羅斯又簽署了《北約與俄羅斯相互關系、合作與安全基礎文件》。這份文件承諾讓俄羅斯對北約事務有一定程度的發言權。盡管有口頭保證和文件簽署,但北約最終還是啟動了東擴進程。1999年,北約進行了第一輪東擴,接納波蘭、匈牙利和捷克加入。此后,北約又進行了多輪東擴,成員國數量不斷增加,范圍持續逼近俄羅斯。正是因為美國背信棄義,最終引爆俄烏沖突。因此,美智庫的建議美國政府在涉臺問題上切勿重蹈覆轍。
當年,美國跟中國建交,并選擇與臺“斷交,廢約,撤軍”,但很快又背信棄義,又不斷以“切香腸”的方式,不斷提升美臺政治關系與軍事合作,持續掏空“一個中國”政策,妄圖達到“以臺制華”的戰略目的。美國智庫此時提出撤走駐臺美軍訓練人員的建議,反映出美國內部對于在臺海持續挑釁可能引發嚴重后果的擔憂。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特別是國防實力的不斷提升,解放軍在臺海地區展現出強大的威懾力和應對能力。美國一些有識之士意識到,繼續在臺灣保持大規模軍事存在,將面臨與中國直接軍事沖突的巨大風險。
一旦沖突爆發,美國不僅可能遭受重大軍事損失,還會陷入國際輿論的譴責之中。因此,從短期利益考量,撤走部分駐臺美軍可以降低這種風險,避免與中國發生正面沖突,維護其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然而,深入分析就會發現,美智庫的建議是“以退為進”的戰略,將重心從第一島鏈轉移到更安全的第二島鏈。表面上軍力離熱點地區更遠了,但更有利于美軍集結兵力,積蓄力量,將第一線的威脅交給盟友,自己充當二線反擊的角色。然而,民進黨當局卻幻想“臺獨”搞砸后,美國能出兵來救,不惜犧牲島內民生與安全利益,大肆采購美制武器裝備,甚至還成立所謂的“海馬斯”導彈連。
面對美臺勾連挑釁,我國防部也早已撂下重話,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如何解決臺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不容任何外來干涉。中國人民解放軍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挫敗一切外部勢力干涉和“臺獨”分裂圖謀,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我們正告民進黨當局,“以武拒統”是絕路,妄圖以卵擊石,挑釁引戰,最終只能是粉身碎骨,自取滅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