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要用啊。” 當特朗普面對記者關于TikTok的追問,輕飄飄甩出這句話時,當年那個高舉“國家安全”大棒、誓要將其封殺的鐵腕形象瞬間崩塌。短短幾年,從“致命威脅”到“日常必備”。
這出反轉大戲,與其說是對一款App的重新評估,不如說是一場赤裸裸的權力與利益的現實演繹:當政治需要時,國家安全可以成為武器;當利益攸關時,威脅論調也能秒變“童言無忌”。
“拖”字訣玩到飛起,封殺令淪為總統橡皮圖章?
還記得拜登離任前給TikTok套上的“緊箍咒”嗎?2024年4月那份“不賣就禁”法案,本意是給這場曠日持久的圍剿畫上句號。然而,劇本到了新主角特朗普手里,徹底被改寫了。
今年1月20日,重返白宮第一天,他就大手一揮:“急啥?先緩75天!” 這“緩刑”如同開了閘:4月4日,“再續75天!”;6月17日,“再加90天!”。三次延期,行云流水,硬是把國會立法的嚴肅性,拖成了總統個人意志的“橡皮圖章”。
更絕的是7月4日,他高調宣布“收購基本談妥,即將磋商”,吊足了全世界胃口。結果呢?說好的“7月7日或8日”磋商杳無音訊,所謂的協議石沉大海。封殺?雷聲震天;執行?雨點全無。TikTok依舊在美國街頭巷尾刷得飛起,而那道懸頂之劍,仿佛成了特朗普手中隨意伸縮的玩具。這“拖”功,堪稱政治行為藝術的巔峰。
“小孩玩具論”背后:競選金主秒變“真香現場”?
特朗普為何對TikTok“手下留情”?答案就藏在他自己的話里,也寫在2024大選的數據中。當他說“TikTok在我競選中幫了大忙”時,這絕非客套。彼時,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山頭幾乎被民主黨壟斷,特朗普陣營在輿論戰場步履維艱。
然而,馬斯克的Twitter和TikTok的橫空殺出,成了他逆風翻盤的“數字奇兵”,尤其精準俘獲了海量年輕選票,一舉扭轉乾坤。這份“雪中送炭”的情誼,豈能不報?于是,曾經危言聳聽的“數據安全威脅”,在利益天平上迅速失重。聽聽他如今的說辭:“都是年輕小孩在玩,信息泄露算個啥?”、“比這嚴重的問題多了去了!”、“禁了太浪費,價值巨大不如分杯羹!”從“國家安全衛士”到“商業價值信徒”,這臉打得啪啪響。
所謂的“威脅評估”,在看得見的政治紅利(年輕選民支持)和誘人的商業蛋糕(TikTok創造的巨大價值)面前,脆弱得不堪一擊。這哪里是認知改變?分明是實用主義對原則的徹底碾壓!
雙標困局:中國制造“真香”,中國軟件“有毒”?
特朗普對TikTok態度的戲劇性反轉,撕開了美國對華科技政策“雙標”的華麗外衣。一方面,他輕描淡寫地將TikTok的數據風險歸結為“小孩玩意”,另一方面卻無法解釋:為何同樣是源自中國,工廠里轟鳴的中國機器、商店里琳瑯的中國商品,就不構成同等甚至更大的“安全威脅”?
他自己都承認:“我們很多東西都是中國造的。跟那些相比,TikTok根本就不叫事兒?!?這無異于親手戳破了“國家安全”敘事下的巨大泡沫。
TikTok真正的“原罪”,或許并非技術風險,而是它作為中國首個真正意義上征服全球(用戶超21億)、甚至壓制本土巨頭(如Instagram)的現象級應用,所代表的文化輸出和軟實力崛起。這觸碰了某些人敏感的神經。
打壓TikTok,更像是披著安全外衣的市場保護主義,目的是遏制中國在數字時代的話語權。然而,當執行者本人都在利益驅動下“真香”時,這種基于意識形態的圍剿,顯得格外蒼白和虛偽。法規淪為政治工具,所謂的“威脅”標準,全看總統手機里裝不裝、競選用不用。
TikTok的“美國驚魂記”仍在連載,特朗普的“拖”字訣和“真香”定律能護它多久?這場鬧劇早已超越了一款App的存亡,它像一面照妖鏡,映照出:所謂“國家安全”,有時不過是利益博弈的華麗借口;所謂法規鐵拳,也可能在權力任性下化為繞指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