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文 /林鴻東
昨日,夜讀《再修泰安橋碑》。
名為“再修泰安橋”,其實還包括了“重修露亭”“更蓋萬善堂”“鋪南美霞店污‘氵?’石路”三項分工程。“露亭”指路亭,“萬善堂”應該是陰廟,“南美與霞店(現寫下店)”為張埭水庫西北的兩座小村莊。
“再修泰安橋”工程時間為中華民國拾壹年壬戌冬月吉旦(1922年12月18日至1923年1月16日),工程募捐發起人為蘇炳普、彭楷達、楊克聿、林輔龍四人,工程董事會成員為李滋躼、彭彩、林巖山、朱陳新、洪鴻儒、高開齋、蘇鐘駕、蔣香山八人,工程共有42人募捐,募捐總額共計大銀4007元,其中叻銀(新加坡銀)450元。
募捐者中,出現了不少商號,如聯振茂、新福和、新福成、林福記、泰和號、新合美、福成典、萬祥發、榮裕號、洽隆號、福源號、義成典等,其中,聯振茂財大氣粗,一家就捐了三百大銀。福成典、義成典可能是典當商號。
澳頭人蘇炳普是此次公共工程的核心人物,他不僅是第一發起人,也是主要捐款人之一(捐大洋200元),顯然,在地方具有較高影響力。僑商楊克聿(潘涂人)是蘇炳普的三結義兄弟之一,另一人為林巖山。林巖山亦是工程的八位董事之一。
工程董事會成員包括桐梓的安南華僑朱藏新、窗東的民國鄉賢洪曉春這樣的老同安縣知名人物。兩位都是慈善家,德高望重,都有造福鄉梓的慈善項目,工程董事名單出現他們并不奇怪。其中,朱藏新又當董事,又捐銀(200元),是推動此項公共工程的重要人物之一。
較為意外的是,捐銀人中竟意外看到黃仲訓的名字。黃仲訓是鼓浪嶼瞰青別墅主人,似乎與此橋并無關系,因何會成為重要捐銀人之一,值得探討。
這份碑文生動地展現了近一百年前,中國東南沿海一個僑鄉社區,如何通過本地精英動員(鄉紳與商號)和海外華僑捐助,共同完成重要公共設施建設的歷史圖景。
LOOKERS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歡迎關注鷺客社,投稿聯系微信號:DONGE110
本篇圖文均為原創,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歡迎轉發、群發給你的朋友,歡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撰寫論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轉載,請通過公眾號后臺申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