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國以127億歐元進口額(約1028.6億人民幣)成為歐盟汽車進口最大來源國。歐方稱,2019-2024五年間,歐盟自中國進口汽車增幅高達1591.3%。
但是,在這千億市場的背后,卻是有一個尷尬的局面——中國生產的汽車雖然進入了歐洲,但是中國品牌汽車卻被歐洲消費者擋在了門外。
一些外資品牌憑借中國更廉價的生產成本優勢,通過國產后再轉出口歐洲。比如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級工廠,有部分的產能就是“貢獻”給了歐洲市場。
但是,真正的中國品牌汽車想要在歐洲汽車消費市場站穩腳跟,卻難如登天。最新一則數據卻揭示了中國汽車品牌在歐洲市場的殘酷現實。
比亞迪崛起,多數品牌掙扎求生
從上面的銷量表格中可以看到,過去是中國車企在歐洲市場銷量“扛把子”的MG,今年銷量暴跌近半,即將跌出15名開外。
相較之下,比亞迪憑借過硬的綜合產品力和多車型策略,在2025年上半年以33,231輛的銷量和3.58%的市占率,成為中國品牌在歐洲的銷量第一,甚至超過了標志和豐田。
緊隨其后的小鵬(6,063輛)和零跑(5,124輛),則憑借各自的差異化路徑,在歐洲市場算是剛剛站穩腳跟。
其中,小鵬以G6打入歐洲都市中產圈層,零跑則借助Stellantis的渠道優勢,用T03席卷歐洲平價小車市場。
然而,一個殘酷的現實就來了!
在零跑之后,其他中國品牌在歐洲市場的表現現了“斷層”落后,即使將所有排名靠后品牌的銷量相加,也難以匹敵小鵬G6一款主力車型的表現。
這意味著,在歐洲市場真正站穩腳跟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中,只有比亞迪,而有扎根潛力的,只有小鵬和零跑。
而更加殘酷的一則數據是,盡管上半年中國品牌在歐洲14國電車市場的合計市占率達到8%,但這份數字的背后,幾乎完全依賴比亞迪和MG(盡管其大幅下滑,但基數仍存)的支撐。
若扣除這兩家,其余二十多個中國品牌的平均市占率不足0.2%,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換言之,多數中國品牌在市場邊緣苦苦掙扎,
在國內,許多中國品牌國內聲勢浩大的宣傳自家出口銷量暴增,出海前景一片光明。
但現實是,多數中國品牌車輛并未進入門檻極高的歐美發達國家,而是流向了非洲、中東、拉美、東南亞等要求相對較低的第三市場。僅僅將“歐洲”當作貼標簽、炒概念、回國講故事抬高身價的工具,并未在歐洲市場建立可持續的競爭力。
中國品牌在歐洲市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新能源汽車早已實現了彎道超車,一些合資品牌甚至是豪華品牌都要與中國企業合作,用中國的三電和智駕技術,來彌補自己的短板。
那么,既然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全球領先,為什么進入不了歐洲市場呢?
“品牌認知”和“供應鏈本地化”是最大的兩個障礙。
先說品牌認知。一家歐洲調查機構曾在調查的1629名德國消費者中,只有14%的人知道比亞迪,而比亞迪是僅次于特斯拉的全球第二大電動汽車制造商;有17%的人聽說過高端品牌蔚來,10%的人知道吉利領克,8%的人知道小鵬。
但是,調查顯示,知道特斯拉的消費者比例高達95%,其中有10%的人會考慮購買一輛特斯拉作為自己的下一輛車。但在了解中國品牌的人中,只有1%或更少的人會考慮購買。
另外,此前愛馳汽車曾表示,由于擔心消費者會對購買中國制造的產品猶豫不決,該公司決定不宣傳其中國背景。
不得不承認的一個現實就是,歐洲主流市場長期由德系大眾、奔馳、寶馬等本土化品牌牢牢占據,甚至連全球銷量第一的豐田,在歐洲的市占率也就區區的2%左右。
再加上早年中國制造落后的形象,這種根深蒂固的認知使得中國品牌撬動歐洲市場異常艱難。
如果說品牌決定了消費者的購買意愿,那么供應鏈決定了企業的生存能力。
眾所周知,今年歐美國家不僅高舉關稅壁壘,而且不斷提升的本地組裝廠零部件本地化率要求,從過去的20%-30%,提高到如今的45%才能享受本地優惠,甚至未來還會更高。
這無疑打擊中國品牌“國內生產+出口”模式的價格競爭力,兩者疊加,令“價格驅動”策略在歐洲市場舉步維艱。
因此,突破“品牌認知”與“供應鏈本地化”這兩大關鍵瓶頸,是中國車企成功出海歐洲的核心前提。
否則,進軍歐洲市場恐淪為“偽命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