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六十才咂摸出味兒:對兒女掏心掏肺,終究躲不過這幾道坎兒
人這一輩子,就像老北京胡同里的冰糖葫蘆,看著紅彤彤一串,咬下去才知道酸里裹著甜,甜里藏著澀。我今年整六十,頭發白了大半,牙口也不如從前,可腦子反倒比年輕時候清楚——尤其是對兒女那點事兒,算是徹底悟透了。
記得白巖松說過:“父母和子女之間,最殘忍的真相是,你把他養大,他卻用離開證明你的成功。”年輕時候聽這話,只當是文人的矯情,覺得孩子翅膀硬了飛出去,那是咱當爹媽的福氣??烧娴搅俗约褐糁照日驹陂T口,看著兒女的車尾燈消失在路口,才明白這話里藏著多少說不出的悵然。
老祖宗也早說過“兒行千里母擔憂”,可誰又說過“母在千里兒不愁”呢?這世上的牽掛,從來都不是雙向奔赴的秤,多半是做父母的一頭沉。
活到這把年紀,啥大風大浪沒見過?可唯獨對兒女的那點心思,藏著太多后知后覺的心酸。不是咱做父母的計較,實在是有些真相,非得等眼角爬滿皺紋,才能看得真真切切。
一、你視若珍寶的付出,在兒女眼里可能只是“理所應當”,甚至成了負擔
年輕時候總覺得,對孩子好,就得掏心掏肺,恨不得把天上的月亮摘下來給他。我鄰居王大爺,一輩子省吃儉用,退休金全貼給兒子還房貸,自己天天啃饅頭就咸菜。有回兒子帶著孫子來,孩子吵著要吃進口草莓,王大爺二話不說就去超市買,回來兒子連句“爸你也吃”都沒有,直接全塞給孩子。王大爺后來跟我說:“我這心里啊,就像被針扎了似的,不是心疼那點草莓,是突然想起《禮記》里說的‘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我這養了個啥呢?”
咱老輩人都信“養兒防老”,可真到老了才發現,有些孩子把你當“提款機”當得理直氣壯。我有個遠房表姐,女兒出嫁時她掏空家底給陪嫁,自己住的老房子漏雨都舍不得修。后來女兒要換大房子,張口就跟表姐要二十萬,表姐說拿不出,女兒當場就翻了臉:“你當初對我弟弟咋那么大方?我是撿來的?”你看,這就是咱掏心掏肺換回來的理兒——她記不住你半夜背著她去醫院,只記得你哪回沒滿足她的要求。
《增廣賢文》里說“斗米養恩,擔米養仇”,這話一點不假。你偶爾幫兒女一次,他記你三分情;可你天天幫,哪天少幫了一分,他就記你十分怨。不是孩子天生涼薄,是咱當父母的把“付出”這碗飯喂得太滿,讓他們忘了“感恩”倆字咋寫。我現在才明白,對兒女好,得像放風箏,線太緊容易斷,太松又飛太遠,最難的是那個“度”字,可惜咱大半輩子都沒拿捏明白。
二、你拼盡全力想融入他的生活,卻發現自己早已成了“局外人”,連插話的資格都沒有
前陣子我孫子過十歲生日,兒子特意請了幾桌客,都是他生意上的朋友。我穿著新做的中山裝,想跟孩子們說幾句吉祥話,剛開口就被兒子打斷:“爸,您去跟阿姨們坐一桌吧,這邊談事呢。”我愣在原地,看著滿桌我叫不出名字的菜,聽著他們聊的股票、學區房,突然覺得自己像個走錯片場的演員。
想起《紅樓夢》里賈母說的“我老了,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聾,記性也沒了”,以前讀的時候只覺得是老人的自謙,現在才懂那里面藏著多少無奈。兒女的世界早就變了,他們聊的網紅、梗,咱聽不懂;他們追的潮流、三觀,咱看不透。你想跟他們說說話,他們總說“爸你不懂”“媽你別操心”,次數多了,咱也就懶得張嘴了。
我有個老伙計,為了跟兒子有共同話題,天天學著刷短視頻,看年輕人喜歡的球賽,結果有回跟兒子聊起某個球星,兒子不耐煩地說:“爸你這都是老黃歷了,早過氣了?!蹦憧?,咱費勁巴力想跨進他的門檻,他卻在門里焊了道墻。不是兒女不孝,是歲月這道溝,真不是咱踮著腳就能跨過去的。就像古詩里說的“長江后浪推前浪”,咱這些前浪,終究得認自己被拍在沙灘上的命。
三、你盼著兒女?;丶铱纯?/span>,可真來了,卻發現“相見不如懷念”,客套得像走親戚
年輕時候總盼著孩子長大,覺得等他們成家立業了,就能一家團圓享天倫之樂。可真到了這時候才明白,所謂的“團圓”,不過是逢年過節的一頓飯,吃完抹抹嘴,各自回到自己的小日子。
我自己就是這樣,兒子在外地工作,一年回來兩趟。每次回來前,我和老伴兒提前三天就開始忙:買他愛吃的醬肘子,把他房間的被褥曬得香噴噴,連拖鞋都擺成他小時候喜歡的朝向??烧娴人麃砹?,不是抱著手機回微信,就是對著電腦開視頻會議。吃飯的時候想問問他工作累不累,他嘴里“嗯啊”著,眼睛根本沒離開過屏幕。有回我忍不住說了句“你就不能跟爸媽說說話”,他還委屈:“我這不是忙嗎?回來一趟容易嗎?”
后來看《論語》里說“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才知道老祖宗早把這層理兒說透了。不是孩子不想孝,是他們的“方”里,早就沒了咱的位置。他們有自己的孩子要管,有自己的工作要拼,咱這個家,漸漸成了他們“路過”的驛站。
更讓人心里不是滋味的是,有時候兒女來了,還得咱小心翼翼伺候著。怕菜咸了淡了,怕話說多了惹他們煩,連看電視都得先問一句“你們想看哪個臺”。有回老伴兒跟我說:“這哪是兒子回家啊,這比招待親家還緊張。”可不是嘛,以前是咱教育孩子“食不言寢不語”,現在是咱得看孩子臉色“言多必失”。這種客氣,比陌生人之間的距離還讓人難受。
活到六十才明白,對兒女再好,也躲不過這些心酸。不是咱做父母的玻璃心,是這世上所有的愛都指向相聚,唯獨父母對兒女的愛,指向別離。咱能做的,不是抱怨兒女不懂事,而是早點學會給自己留條后路——少操點心,多疼疼自己,別總把“為了孩子”掛在嘴邊,畢竟《道德經》里早就說了“反者道之動”,有時候退一步,反而能看清更多事兒。
孩子們有他們的人生要走,咱也有自己的日子要過。沏杯好茶,約上老伙計下盤棋,夕陽紅里的快樂,不一定非得靠兒女給。那些沒說出口的心酸,就當是歲月給咱的禮物吧,至少咱明白了,人生這趟車,終究得自己坐到終點,兒女能陪一段是福氣,不能陪全程,也別太較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