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玉和(西安)
蕎面饸饹是一道以蕎面、羊肉或羊血、土豆、香菜等為主要食材制作的美食。是陜西省著名的傳統面食小吃。被譽為北方面食三絕之一,與蘭州拉面、山西刀削面齊名。
饸饹廣泛的流傳在山西,陜西的寶雞、渭南、銅川、旬邑等關中地區,河北,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新疆,河南一帶。由于其美味可口,香氣逸鼻,在中國北方地區頗為時尚。
“饸饹床子”是制作饸饹的食品加工工具,使用的是杠桿原理。其構造分為:1、支架;2、力臂;3、支點;4、工作點。
傳統的做法是用一種木頭做的“床子”,架在鍋臺上,把和好的面(最常用的是蕎面)塞入饸饹床子帶眼兒的空腔里,人坐在饸饹床子的木柄上使勁壓,將饸饹直接壓入燒沸的鍋內,等水燒滾了,一邊用筷子攪,一邊加入冷水,滾過兩次,就可以撈出來,澆上事先用豆腐或者肉、紅白蘿卜等做好的“臊子”,就可以吃了。
“饸饹面是一種傳統的一種面食,制作者用饸饹床子(做饸饹面的工具,有漏底)把和好的蕎麥面團、高粱面團(現多用小麥面團)放在饸饹床子里,并坐在杠桿上直接把面擠軋成長條在鍋里煮著吃。”
如果說從前百姓做饸饹、吃饸饹是為了解決生活難題;那么今天卻成了享受。不過,也成了三高等富貴病人的不大情愿的選擇。有不少具備商業頭腦的人做起了饸饹方面的生意。有現做現賣的;也有包裝后外銷的。
饸饹,古代稱之為"河漏"。而在陜西最出名的蕎面饸饹要數臨潼斜口,據古書記載此食物在元代已經有了。
元代詩人許有壬曾寫道他吃的感受:
坡遠花全白,霜輕實更黃。
杵頭麩退墨,皚齒雪流香。
玉葉翻盤薄,銀絲出漏長。
元宵貯膏火,燕墨笑南鄉。
“蕎面饸饹黑是黑,勁韌爽口能待客”,這是人們對蕎麥饸饹的贊美。 臨潼斜口蕎面饸饹采用傳統工藝加工制作,把蕎面倒入盆里,用水調拌均勻,揉好扎軟。將饸饹床放于開水鍋上,揪一塊面填入饸饹床眼里,用手按住饸饹床把,用力將面壓出成條,落入開水鍋內,煮熟撈出即可。壓制出來蕎面饸饹,條細筋韌,挑起來不斷條,調制的味道,口感豐富,很有特色,吃起來筋流清香利口,回味無窮,不含任何添加劑、色素防腐劑,粗糧細作,營養健康,老少皆宜,助消化、降脂降壓,是一道綠色健康的營養美食。
在斜口,饸饹分熱涼兩種吃法,一般是夏季涼吃,調入精鹽、香醋、芥末、蒜汁、芝麻醬、紅油辣子和大料汁子,有時師傅芥末下得狠了一些,一筷子入口,不由渾身一顫,好象七竅六神都通了,是消夏祛暑的好東西。
冬季多是熱吃,在饸饹碗里澆上臊子和熱骨頭湯,再撒入胡椒粉、香菜、蒜苗絲,吃起來湯鮮面筋,通體舒暢。食時不僅帶有特異的香味,且對身體大有補益。
作者陶玉和,西安人,1970年工作,1973年入伍,退伍后在市公安部門工作至退休。
編輯:夏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