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朋友圈,發現好幾個平時不怎么看電影的朋友都在討論《你行!你上!》。有人說“看哭了”,有人說“太燃了”,還有人說“終于有部國產片讓人看完想鼓掌”。這讓我挺好奇的。畢竟姜文的電影一向“曲高和寡”,怎么這次突然變得這么“接地氣”了?
一個沈陽的普通家庭,父親是工人,母親是普通職員,憑什么覺得自己的兒子能在鋼琴這個“貴族運動”上有所作為?憑什么覺得中國人能在西方人主導的古典音樂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但郎國任就是認這個理。他可能不懂什么古典音樂,但他懂一個道理:只要足夠努力,中國人不比任何人差。
這種樸素的信念,在那個年代特別珍貴。90年代的中國,剛剛改革開放不久,很多人對外面的世界既好奇又自卑。西方的就是先進的,外國的就是高級的。但總有那么一些人,他們相信中國人也能在任何領域做到最好。
郎朗的成長軌跡,完全對應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他出生在80年代,成長在90年代,成名在2000年代。這個時間線,恰好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的關鍵時期。電影里有個細節很有意思:郎朗剛開始參加國際比賽時,很多外國人對中國選手都帶有偏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選手在國際舞臺上取得成功,這種偏見逐漸消失了。
這個變化,其實反映的是整個中國在國際社會中地位的變化。從最初的不被認可,到逐漸獲得尊重,再到現在的平等對話,這個過程很像郎朗在國際鋼琴界的經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