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這把年紀,見了太多起起落落的人。二十歲的小姑娘,憑著一張膠原蛋白滿滿的臉,就能在人群里閃閃發光;三十歲的男女,眉眼間有了故事,舉手投足帶著股勁兒,那是氣質給的底氣。可真到了四十歲,臉上的褶子藏不住了,再精致的打扮也掩不住眼底的疲憊,這時候靠啥呢?
記得董卿說過:“女人到了一定年紀,顏值是底氣,才華是底色,而扛事的能力,才是行走世間的通行證。”以前聽這話,總覺得是成功人士的“站著說話不腰疼”,現在看看身邊那些四十歲上下的人,才明白這話有多實在。
老祖宗也早說過“人生四十而不惑”,可這“不惑”哪是平白來的?多半是摔過跟頭、吃過苦頭,才在心里攢下了點真東西。
二十歲時,我們以為長得好看就能贏;三十歲時,覺得有氣質就能活得體面;可到了四十歲才發現,生活這面鏡子,照的從來不是皮囊,是骨頭里的東西。
一、四十歲靠“家底”,但這“家底”不是存款,是你攢下的“人情存折”
年輕時候總覺得,有錢有顏就萬事大吉,可真到了四十歲才明白,這年頭最難的不是掙錢,是遇事時有人愿意拉你一把。我表兄四十歲那年,開的小工廠資金鏈斷了,眼看就要關門,是他以前幫過的一個供應商,二話不說借了他五十萬,還說“當年我孩子上學,你跑前跑后找關系,這點情分我得還”。
這讓我想起《禮記》里說的“來而不往非禮也”。四十歲的“家底”,從來不是銀行賬戶里的數字,是你過去十年、二十年里,給別人搭過的橋、幫過的忙、記過的情。就像老輩人說的“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可朋友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你一點一點攢出來的。你二十歲時幫同事頂過班,三十歲時給朋友的生意出過頭,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到了四十歲,可能就是救你命的稻草。
我有個老同學,年輕時總覺得“搞人際關系太虛”,凡事都想靠自己。四十歲那年他父親重病,需要找專家做手術,他跑了好幾家醫院都沒門路,最后還是當年被他瞧不上的“愛搞關系”的另一個同學,一個電話就幫他聯系好了醫生。他后來跟我說:“以前覺得‘人脈’是個貶義詞,現在才懂,那是成年人最實在的‘人情存折’,你存的是情分,取的是難處。”
古人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四十歲的“家底”,拼的就是這個“日久”。你對人三分好,人記你一分情;你遇事不躲懶,人遇難不旁觀。這世上沒有平白無故的幫助,就像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你二十歲、三十歲攢下的“人情債”,到了四十歲,都會變成別人愿意給你的“順水人情”。
二、四十歲靠“定氣”,越是兵荒馬亂,越能穩住陣腳的人才能贏
四十歲這年紀,就像站在十字路口,父母老了要照顧,孩子大了要操心,工作上還得跟年輕人拼,哪哪都是事。這時候最忌諱的就是慌,一慌就容易出錯,一出錯就容易崩盤。我鄰居張姐,四十歲那年老公突然失業,兒子高考又失利,家里一下子亂成一鍋粥。可她每天該上班上班,該做飯做飯,周末還帶著老公去人才市場,給兒子找復讀學校,愣是沒在人前掉過一滴淚。后來老公找到了新工作,兒子也考上了大學,有人問她“當時咋那么沉得住氣”,她說:“慌有啥用?日子還得過,與其哭天搶地,不如一步一步來。”
這讓我想起《菜根譚》里的“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四十歲的“定氣”,不是天生的淡定,是被生活磨出來的韌性。你二十歲時可能會因為失戀哭三天,三十歲時可能會因為被領導罵而失眠,可到了四十歲就該明白,眼淚解決不了問題,慌亂只會添亂。就像老話說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不是真的不怕,是知道怕也沒用,不如先穩住自己。
我一個客戶,四十歲那年公司裁員,他作為部門經理,既要安撫下屬,又要應對上級,自己還可能被裁。那段時間他天天加班,卻從沒在員工面前露過半點焦慮,該開會開會,該培訓培訓。最后他不僅沒被裁,還因為“部門穩定性高”被提拔了。他說:“四十歲的人,就像船上的錨,船越晃,你越得沉得住。你一慌,整船人都得跟著慌。”
古人說“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四十歲拼的就是這個“靜”。你能在孩子叛逆時不暴躁,就能找到溝通的法子;你能在工作變動時不焦慮,就能發現新的機會;你能在家人抱怨時不煩躁,就能守住家里的和氣。這世上的事,從來不是你越急就越好,反倒是那些“慢慢來”的人,更容易走到最后。
三、四十歲靠“狠心”,該斷的斷,該放的放,拎得清的人才不困于生活
年輕時候總覺得,什么都想要,什么都舍不得,可到了四十歲才明白,成年人的清醒,是懂得“刪繁就簡”。我表姐四十歲那年,辭掉了干了十幾年的“鐵飯碗”,決定去學她一直想學的烘焙。當時家里人都反對,說“這把年紀折騰啥”,可她硬是咬著牙堅持,現在開的小甜品店生意紅火,比以前上班還自在。她說:“以前總怕‘別人覺得不好’,現在才懂,四十歲了,該為自己活一次了。”
這讓我想起《論語》里說的“四十而不惑”,所謂“不惑”,不就是不被外界的聲音迷惑,知道自己該要啥、該扔啥嗎?二十歲時我們追逐潮流,三十歲時我們迎合期待,可到了四十歲,總得明白“鞋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就像老輩人說的“斷舍離”,不光是扔東西,是扔那些消耗你的人和事,放那些困住你的執念。
我一個同事,四十歲時跟糾纏了五年的“爛桃花”徹底斷了聯系,把精力全放在工作和孩子身上。以前她總覺得“遇不到真愛不甘心”,現在她說:“四十歲才明白,安穩比激情靠譜,珍惜眼前人比追逐幻影實在。”還有個朋友,戒掉了喝了十幾年的酒,把應酬的時間用來健身,以前總說“不喝酒談不成生意”,現在發現“身體好了,才能談更久的生意”。
古人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四十歲的“狠心”,是懂得“舍魚而取熊掌”。你不可能既想當賢妻良母,又想當女強人;你不可能既想陪父母,又想在外地掙大錢;你不可能既想輕松度日,又想大富大貴。該斷的關系別拖著,該放的執念別抱著,該舍的誘惑別貪著,拎得清輕重,才活得不糾結。
四、四十歲靠“底氣”,這底氣不是別人給的,是自己攢下的“抗風險能力”
二十歲靠臉,那是老天爺賞飯吃;三十歲靠氣質,那是自己修出來的;可四十歲靠的,是實打實的“抗風險能力”——手里有錢,肚里有貨,遇事有招。我姑父四十歲那年,被公司“優化”了,可他一點不慌,因為他業余時間考了注冊會計師證,還攢了一筆能撐三年的存款,沒多久就被另一家公司以更高的薪資挖走了。他說:“四十歲的人,得給自己留條‘后路’,這后路不是別人給的,是自己提前鋪的。”
這讓我想起《周易》里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四十歲的“底氣”,從來不是靠別人的承諾,是靠自己的“硬核實力”。你有別人拿不走的技能,就不怕失業;你有能扛事的存款,就不怕意外;你有自己的小愛好、小圈子,就不怕孤獨。就像老話說的“手中有刀,心里不慌”,這“刀”是你二十歲、三十歲磨出來的本事,是你一點一點攢起來的“安全感”。
我見過太多四十歲的人慌了神,不是因為運氣不好,是因為年輕時太“佛系”——工作上“差不多就行”,錢上“夠用就好”,技能上“會點就行”。可到了四十歲才發現,生活不會跟你“差不多”,意外不會跟你“講情面”,年輕人更不會跟你“手下留情”。你二十歲偷的懶,三十歲欠的債,到了四十歲,都會變成壓在你身上的“重負”。
古人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四十歲的“底氣”,拼的就是這個“少壯努力”。你年輕時多學一點本事,四十歲就少一分焦慮;你年輕時多攢一點錢,四十歲就多一分從容;你年輕時多經歷一點事,四十歲就多一分淡定。這世上最公平的就是時間,你對它敷衍,它就對你殘酷;你對它認真,它就對你溫柔。
活到四十歲才明白,這年紀既沒了二十歲的青澀,也沒了三十歲的沖動,有的是“歷經千帆后的通透”。靠“人情存折”應對世事,靠“定氣”穩住陣腳,靠“狠心”斬斷牽絆,靠“底氣”抵御風險,這才是四十歲該有的樣子。
別羨慕那些四十歲還活得光鮮亮麗的人,他們不過是在二十歲、三十歲時,就明白了“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靠譜的靈魂萬里挑一”。四十歲的輸贏,從來不是一瞬間的爆發,是過去十年、二十年里,一點一滴的積累和沉淀。就像老話說的“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四十歲的從容,也不是一天修來的——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遇過的人,吃過的苦,最后都會變成你四十歲時,最硬的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