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名中醫治療胃息肉經驗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局限性良性上皮隆起性病變,屬于胃癌前疾病,經內鏡下切除息肉是治療本病的首選方法,目前治療胃息肉多采用內鏡下高頻電凝電切、活檢鉗鉗除、激光、微波灼切等方法,但并發癥多、復發率較高。目前尚沒有有效的預防息肉復發的方法。
病因病機
“息肉”一詞,最早見于《黃帝內經》。《靈樞·水脹》謂:“寒氣客于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系,瘀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說文解字》亦有記載:“息,寄肉也。”其“息”是多余、盈出之意。中醫學認為,胃息肉當屬痞滿、胃脘痛、積聚等范疇。一般認為其病因病機為飲食失調、勞倦過度、七情內傷等因素損傷脾胃升降、運化、受納等功能,致痰濁、濕熱、瘀血等阻滯中焦,日久積聚而發生息肉。
牛興東認為,胃息肉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全身為虛,局部為實,脾虛為本,痰瘀、濁毒為標。病位在脾胃,涉及肝、腎。肝氣不舒,影響脾胃升降;腎陽不足,脾胃虛寒,升降失調。《素問·經脈別論》說:“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脾胃共同完成受納、運化、升降、布散之功能,脾胃虛弱,升降失常,脾氣不升,胃氣不降,功能失調,痰濕內停,脾喜燥而惡濕,痰濕即成,易困脾土,使之運化失職,水谷不歸正化,津液不布,進一步釀生痰濁。
《證治匯補》曰:“脾虛不運清濁,停留津液而痰生。”如此反復,痰濕困脾更甚,日久脾虛明顯,痰濁為陰邪,其性重濁黏滯,痰隨氣血運行,內而臟腑,外而經脈,無處不到;痰性黏滯,易阻礙氣機,經絡不暢則血行瘀滯,由痰生瘀或挾瘀而病,“初病在經,久病入絡,以經主氣,絡主血”,瘀血、痰濁積久化生郁熱,變生濁毒,蘊而入血,積于胃膜,由“無形濁毒”積漸而成“有形濁毒”,最終致胃息肉形成,正如“胃病久發,必有聚瘀”。可見脾胃虛損貫穿于胃息肉的始終,在胃息肉形成、發展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
基本治法 牛興東認為胃息肉形成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脾胃虛弱,濁毒內蘊,日久積漸而成。正氣已衰,不可妄用攻伐之品,如活血化瘀之品性味苦寒,易傷脾陽,于病無補,反而加重病情,一定要在健脾補虛的基礎上,活血化瘀、化濁解毒。脾旺則津液輸布,健脾益氣法既能扶正祛邪,又能阻斷濁毒生成,防止息肉復發,正是牛興東“治未病,脾胃先行”學術思想的充分體現。
《類經·針刺類》說:“救其萌芽,治之早也;救其已成,治之遲也。早者易,功收萬全;遲者難,反因病以敗其形。”明代袁班在《證治心傳·證治總綱》中更是將治未病提到一個至高的境界:“欲求最上之道,莫妙于治其未病。”
根據本病病機特點,牛興東創立了以扶正化積為基本治法的專病專藥:胃息化積湯
處方組成:黃芪20g,黨參15g,炒白術15g,枳實15g,雞內金30g,陳皮15g,九香蟲10g,醋莪術10g,丹參15g,山慈菇15g,半枝蓮20g,姜半夏10g,生薏苡仁30g,白及10g,炙甘草10g。每日1服,分早晚兩次。
濕熱盛者加藤梨根,去九香蟲;
虛寒盛者加桂枝、干姜、熟附子。
方中炙黃芪善入脾胃,補而不膩,為補脾益氣之要藥;黨參、白術、甘草取四君子湯之意,益氣健脾;加陳皮取異功散之意,使補氣而不壅滯,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濁”為陰邪,“毒”為熱邪,寒熱錯雜,濕熱膠著,如油入面,病程纏綿難愈,牛興東強調在補虛旺脾的基礎上須化濁解毒,使邪去正安。常用藥有:丹參、莪術、山慈菇、半枝蓮、九香蟲等。醋莪術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功能破血行氣,消積止痛;丹參與莪術相須為用,治療癥瘕積聚效果顯著,是牛興東臨床中使用頻率較高的藥對,認為養血不留瘀,祛瘀不傷正。山慈菇,味甘、微辛,性涼,歸肝、脾經,功能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半枝蓮,辛、苦、寒,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功效,是傳統的抗腫瘤有效中藥。九香蟲輔助君藥,加強活血化瘀功效。白及具有護膜作用。姜半夏化痰,雞內金消積化痰,生薏苡仁健脾化濕消瘤。
典型醫案 女,時年60歲,2014年2月26日初診。訴胃脘脹反復發作3年余,加重1個月。現癥見:胃脘頂脹伴消瘦,反酸,口干,欲飲水,怕冷不甚,舌苔薄白,舌質暗紅,脈沉滑。既往胃底多發息肉氬離子凝固術(APC術)3次,膽結石病史。電子胃鏡示:慢性淺表-萎縮性胃炎。行胃息肉APC術。病理診斷:胃底腺息肉,黏膜組織輕度慢性炎。
診斷:(脾胃虛損,痰濁內蘊,膽失疏泄型)胃脘脹(西醫稱為胃息肉)。
治法:益氣活血,化濁解毒。
胃息化積湯加減:炙黃芪20g,黨參15g,炒白術15g,莪術10g,丹參15g,土鱉蟲10g,九香蟲10g,山慈菇15g,半枝蓮20g,雞內金10g(沖),金錢草20g,醋郁金15g,炙甘草10g。服用1個月后,胃脘部頂脹反酸等癥狀消失,舌苔薄白,舌紫暗,脈沉澀。守上方加紅花15g,丹參30g。繼續服用1個月。隨訪2年未復發。
按:臨床實踐表明,對于胃息肉來說,乃有形濁毒存在,阻礙氣機升降,可影響臟腑氣化,耗損正氣,痰瘀濁毒既是病理產物,也是致病因素,扶正化積法是治療和預防胃息肉復發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徑,胃息化積湯不僅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對指導臨床實踐亦具有重要價值,是中醫“治未病”思想的體現。
牛興東認為,臨床應借鑒西醫治療息肉的手段,即采用內鏡下摘除的方法,截斷病勢,意在“邪去正安”“祛邪以扶正”,同時防止病進難治。鏡下摘除息肉后,若患者的正氣不足,余邪未去,脾虛濁毒內蘊的狀態長時間未得到改善,息肉可能復發。此時采用中醫藥方法進行后續治療,對機體的陰陽平衡進行及時調整,是阻止息肉復發的有效途徑。《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而脾胃功能的強弱在人體功能的恢復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正如張元素《治法機要》所言:“壯人無積,虛人者有之,脾胃虛弱,氣血兩衰,四時有感,皆能成積。”李東垣提出“養正積自消”。因此,牛興東認為健脾益氣是預防、治療胃息肉的關鍵,并貫穿治療大法的始終。
提示:文中處方,僅供臨床中醫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