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瀉心湯:上熱下寒型的復發性口腔潰瘍效方
導讀:甘草瀉心湯出于《傷寒論》, 其辛開苦降、寒熱并用、健脾清熱化痰、標本兼治, 臨床對于慢性復發性口腔潰瘍有獨特療效。
甘草瀉心湯出自《傷寒論》第158條:“傷寒中風, 醫反下之, 其人下利日數十行, 谷不化, 腹中雷鳴, 心下痞硬而滿, 干嘔心煩不得安, 醫見心下痞, 謂病不盡。復下之, 其痞益甚。此非結熱, 但以胃中虛, 客氣上逆, 故使硬也, 甘草瀉心湯主之”。
同時《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蝕于上部則聲喝, 甘草瀉心湯主之”。方以甘草命名者, 取和緩之意也。
用甘草、大棗之甘, 補中之虛, 緩中之急;半夏之辛, 降逆止嘔, 芩連之寒, 瀉陽陷之痞熱;
干姜之熱, 散陰凝之痞寒。緩中降逆, 瀉痞除煩, 寒熱并用也。
甘草瀉心湯寒熱并用, 辛開苦降,健脾清熱,化痰利濕,對臨床上表現為上熱下寒型的口腔潰瘍有良好療效。
《金匱要略論注》曰:“藥用甘草瀉心湯, 謂病雖由濕熱毒, 使中氣健運, 氣自不能逆而在上, 熱何能聚而在喉, 故以參甘姜棗壯其中氣為主, 芩連清熱為臣, 而以半夏降逆為佐也”。
胡希恕先生臨床亦常用該方治療口腔潰瘍,包括白塞氏病。
強調甘草瀉心湯是治療口腔潰瘍的一個很好的方。
對于上熱明顯者, 可以加大黃芩、黃連, 或者加入生石膏清上熱,對于脾虛明顯,甚則便溏、四逆患者,可以加大干姜,或加入白術、茯苓等健脾。
總之,臨床治療口腔潰瘍尤其是復發性的口腔潰瘍, 對于臨床上表現為上熱下寒型的,采用甘草瀉心湯加減可以收到滿意療效,臨床上很值得推廣與應用。
醫案
劉某, 女,45歲。口腔潰瘍疼痛2年余, 纏綿不愈。
既往曾服用過阿莫西林、維生素B2等, 及內服清熱類中藥、外用口腔潰瘍膜等治療,效果不理想,潰瘍面漸進性擴大, 疼痛難忍,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說話含糊不清,十分痛苦。
查體:口腔右側面有綠豆大小潰瘍面兩個,邊緣黏膜紅有凸起, 潰瘍基地部有一層白色膿苔, 觸痛明顯。
刻診:口腔潰瘍,口中和,時有咽痛,耳鳴。納差,大便日一行,便溏,小便可。舌淡苔薄白, 脈細。
處方:甘草瀉心湯合赤小豆當歸散加炒神曲。
方藥:炙甘草12g,黃芩6g,黃連3g,黨參10g,干姜10g,清半夏15g,赤小豆15 g,當歸10g,炒六神曲10g,七劑,水煎服,1劑/天。
結果:患者服用3劑后疼痛緩解,5劑后疼痛完全消失,7劑后潰瘍面基本愈合,續服7劑后潰瘍面完全愈合。后隨訪半年未復發。
按:患者口腔潰瘍、咽痛、耳鳴為半表半里陽熱的表現,口中和、納差、大便溏、舌淡為虛寒,上熱下寒證。
因此治療口腔潰瘍時而不能泥于清熱之法,該案為半表半里虛寒證。
給予甘草瀉心湯辛開苦降、健脾清熱,
方中黃芩、黃連苦寒瀉熱,干姜、半夏辛溫散開結散其寒,辛開苦降調理中焦脾胃,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以炙甘草、大棗、黨參甘溫益氣以補其虛,因納差脾虛不運,加炒神曲,因疼痛明顯,加赤小豆當歸散活血止痛,故能應手而愈。
提示:文中處方,僅供臨床中醫參考,非專業人士,請在專業中醫指導下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