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到六十,就像秋收后的田地,一眼能望到頭的踏實里,總藏著些沒說出口的空落。我這大半輩子,啥福沒享過?啥罪沒受過?唯獨對兒女那點心思,像揣著塊熱豆腐,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臨了卻發現,再燙的溫度,也暖不透有些隔代的涼。
記得南懷瑾先生說過:“父母對子女,愛之深,責之切,到頭來,往往是一場空歡喜。”年輕時候聽這話,只當是老夫子的感慨,覺得養兒防老、天倫之樂,哪來的“空歡喜”?可真到了自己守著空蕩蕩的屋子,對著一桌涼透的飯菜發呆時,才懂這話里裹著多少后知后覺的澀。
老祖宗不也早說過“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以前只當是戲文里的夸張,現在才明白,這世上最不按常理出牌的,就是父母與子女的緣分。
不是咱做父母的計較,實在是有些真相,非得等頭發白了、牙松了,才能看得真真切切。
一、你把“養兒防老”刻在心里,兒女卻把“各自安好”掛在嘴邊,孝順成了“有空再說”的客套
年輕時候總信“百善孝為先”,覺得自己對兒女掏心掏肺,老了自然能換來膝下承歡。我鄰居李大爺,一輩子省吃儉用,給兒子買了房、娶了媳婦,自己住的老房子漏雨都舍不得修。有回他摔了腿,想讓兒子來陪床,兒子卻說“公司忙,請護工吧,錢我出”。李大爺后來跟我說:“錢能買來護工,買不來兒子端杯熱水的溫度啊。”
這讓我想起《論語》里說的“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現在的兒女,大多能做到“養”,卻難做到“敬”。他們會給你打錢,卻難得坐下來聽你說說話;他們會給你買補品,卻記不住你不愛吃甜的;他們會在朋友圈發“祝爸媽健康”,卻連你生日都可能記錯。
我自己也有這體會。前陣子生日,兒子給我轉了五千塊錢,說“爸你自己買點好吃的”,可我更想讓他帶著孫子來吃頓我做的紅燒肉。后來孫子視頻里說“爺爺做的肉最好吃”,兒子才帶著孩子來,飯桌上卻一直刷手機。臨走時我說“下次來提前說,我給你包點餃子”,他頭也不抬地說“再說吧,最近挺忙的”。你看,這就是咱盼了大半輩子的“孝順”——成了電話里的“注意身體”,轉賬里的數字,和“有空再說”的敷衍。古人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可現在更多的是“親還在,子已遠”,不是兒女不孝,是他們的世界里,“父母”早成了優先級靠后的選項。
二、你視若珍寶的“老規矩”,在兒女眼里成了“老糊涂”的嘮叨,隔閡比代溝還深
老輩人總愛把“過來人”的經驗掛在嘴邊,覺得這是對兒女的疼惜,可在他們眼里,這都是過時的嘮叨。我表姐一輩子節儉,見不得女兒浪費,總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結果女兒嫌她“摳門”“跟不上時代”;有回女兒扔掉半盤剩菜,表姐念叨了兩句,女兒直接回嘴:“媽你別老拿老話壓我,現在誰還吃剩飯?”
這讓我想起《禮記》里說的“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可現在的年輕人,哪還信這套?他們覺得你不懂智能手機,不懂網購,不懂他們的工作,連你說的“道理”,在他們眼里都成了“老掉牙的廢話”。
我有個老伙計,退休前是中學老師,總愛給兒子講“做人要踏實”,可兒子搞直播帶貨,覺得“踏實不如會吆喝”。有回兒子跟人起了爭執,老伙計想勸他“退一步海闊天空”,兒子卻說“爸你那套過時了,現在就得爭”。后來兒子果然吃了虧,卻也沒跟老伙計說句“你說得對”。老伙計嘆著氣說:“咱這輩子信奉的‘溫良恭儉讓’,在他們眼里成了‘懦弱’,你說這心能不酸嗎?”
古人說“道不同,不相為謀”,原來不光是朋友,父母與兒女也可能“道不同”。你守著“吃虧是福”,他信奉“愛拼才贏”;你覺得“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他覺得“老人少插手才好”。這不是誰對誰錯,是歲月隔出的溝,你過不去,他也懶得過來。
三、你拼盡全力想“幫襯”,卻發現自己早已成了兒女的“負擔”,懂事成了最后的體面
人老了,總怕自己沒用,總想給兒女搭把手,可往往是“好心辦壞事”。我表姐身體還算硬朗,總想去給兒子帶孫子,可兒媳婦說“媽你做飯太咸,帶孩子方式也老套,還是請阿姨吧”;表姐想給孫子買衣服,兒媳婦說“您買的款式孩子不喜歡”;最后表姐只能每周去送點自己種的菜,放下就走,連杯水都不敢多喝。
這讓我想起《增廣賢文》里說的“力微休負重,言輕莫勸人”,老了才懂,這話不光是說給外人聽的,也是說給兒女的。你覺得自己還有力氣,可在兒女眼里,你可能連自己都照顧不好;你覺得自己經驗多,可在他們眼里,你的經驗早成了“過時貨”。
我一個遠房表哥,退休后想幫兒子看店,結果因為記錯了賬,讓兒子損失了好幾千。兒子沒說啥,可表哥自己過不去那坎,再也沒去過店里。他跟我說:“以前總覺得自己是家里的頂梁柱,現在才明白,柱子早就該換鋼筋的了,咱這木頭的,該被淘汰了。”
這世上最心酸的,莫過于父母想“被需要”,兒女卻覺得“你別添亂就好”。所以咱這些老頭老太太,最后都學會了“懂事”——兒女說“不用”,就不再硬湊;兒女說“挺好”,就不再追問;哪怕心里再想,也只說“你們忙你們的”。就像古詩里說的“相見時難別亦難”,現在的父母與兒女,連“相見”都成了怕給對方添麻煩的“難”。
活到六十才明白,對兒女再好,也躲不過這些心酸。不是兒女不孝,是歲月推著每個人往前走,父母的軌道與兒女的軌道,終究會越離越遠。咱能做的,不是怨,不是盼,是學會自己找樂子——約上老伙計下下棋,跟老姐妹跳跳廣場舞,把對兒女的牽掛,分點給自己。畢竟南懷瑾先生也說過:“人生最高的境界,是逍遙自在。”老了,該逍遙就逍遙,該自在就自在,兒女有他們的人生,咱也有咱的晚年,各自安好,或許就是最好的結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