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和“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以國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資源為對象,并以公園的展示手段開放給公眾,以保護文化遺產、賡續文脈、滿足國民精神需求為目標,也需提煉相應的精神標識。
長江,作為我國的第一大河流,歷經千萬載的人地交融,積淀下無數珍貴的文化遺產。這些由長江干流及其支流串聯的歷史見證,娓娓道出中華文明的演進軌跡,留存了古人生存發展的深邃智慧。長江文化帶作為富有地域特色和重要文明意義的線性文化帶,富有可供凝練和宣傳的精神標識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長江流域的重大考古發現層出不窮,促使人們對長江文化的成就、特質和地位進行全新審視。長江文化研究,對于探尋文明起源、文化演進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前景廣闊。
近年來,關于長江流域文化的研究顯得相當活躍,無論是整體性發展研究還是區域性的文化研究都成果頗豐。這些現有的研究成果為深化長江文化精神凝練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借鑒。如丁光勛所著《長江文明的起源與開發》、劉俊男所著《長江中游地區文明進程研究》、葉書宗主編《長江文明史》等著作屢見學林,研究或以綜合視角來整體檢視長江流域的文明發展道路,或側重在考古資料整理闡發角度對長江文明史的演進進行回顧,成為系統回顧長江文化的重要資料。
綜觀現有研究,長江以其浩渺之姿,孕育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更是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厚源泉。長江文化的精神內涵博大精深,應從思維抽象、實踐具象、生活氣象和數字意象四個維度深入剖析,通過精神理念、物質創造、生活方式和數字場域展現其價值形態,建立起歷史價值和時代價值的系統框架。因此,我們要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深挖長江文化內涵,整合多學科研究長江文化,拓展長江文化研究的全局視野,明確其保護利用的基本維度和價值形態,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2022年8月,中辦、國辦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就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出:“深入研究長江文化內涵,加強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發揮重點建設段示范引領作用,推動長江的歷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發展相融合,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長江文化。”2025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宣傳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強調系統闡發長江文化內涵,提出一系列舉措,旨在確保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和發展能夠持續推進,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志。
長江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方法方面的研究涉及歷史傳統和時代價值,基于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文物資源,開展長江文化精神標識的提煉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
(作者系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館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