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趙鵬
來源:圖蟲
能源轉型已經駛入快車道,綠色能源正在逐步取代傳統能源,成為電力行業發展的主力軍。而在推動傳統能源行業進步和產業升級的過程中,離不開大規模資金投入,更離不開金融行業的支持。
“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在近日召開的“2025能源轉型與可持續金融學術年會”上,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孫正運表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中,能源活動占比80%,能源活動中電力排放占比40%,位列第一。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我國從“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到落地實施都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以促進能源轉型和綠色項目發展。
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能源研究院院長舒安杰坦言,今年5月底全國的新能源裝機是16.5億千瓦,占總裝機的46%,歷史性超越了煤電,但煤電機組的總量仍大。孫正運認為,過去幾年中,我國綠色金融市場快速擴張、綠色貸款余額持續增長,綠色債券市場持續升溫,為能源轉型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證。綠色金融作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具,促進了綠色項目的蓬勃發展。
能源轉型大勢所趨
根據國際能源署最新報告顯示,2025年全球能源領域的總投資規模將達到3.3萬億美元,其中中國投資占全球能源投資的1/4以上。截至到今年5月底,全國累計發電裝機容量達到了36.1億千瓦,同比增長18.8%,太陽能發電總容量達到10.8億千瓦,同比增長56.9%,風電裝機容量也達到5.7億千瓦,同比增長23.1%。
“能源是基礎產業,服務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新型能源體系就要和國家的國民經濟規劃統籌設計,空間適配,產業鏈協同,政策聯動。”孫正運表示,新型電力系統需要堅持四點:一是要以新能源為主體,堅持源頭清潔化;二是消費側以電為中心,和其他能源形式協同互動,電能替代;三是大量的調節能力建設;四是數字化、人工智能、大模型、電力系統的深度融合。
舒安杰認為,煤電在電力安全保供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今年5月底全國的新能源裝機是16.5億千瓦,占了總裝機的46%,歷史性超越了煤電,但煤電機組的總量仍大。
“煤電節能減排任務艱巨,面臨技術挑戰、經營挑戰和人才挑戰,但推進煤電低碳轉型未來可期。”舒安杰指出煤電低碳轉型需要關注四點,一是以布局之變推動煤電角色轉變,二是以機制之變保障煤電可持續經營,三是以技術之變推動煤電低碳轉型升級,四是以治理之變推進煤電人才隊伍和能力建設。
對于煤炭產業的清潔生產與可持續發展,中國神華(601088.SH)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煤炭運輸部副主任葉平建議需要應用新技術推進清潔生產、加快建設綠色礦山、深度融合智慧化技術以建設少人智能煤礦以及采用高效洗選加工工藝提高煤炭清潔程度。世界首套152臺純水液壓支架于2018年在錦界煤礦31408工作面安全正常投運,該項創新成果解決了井下開采污染難題,填補了國內外綜采工作面液壓支架使用純水介質的空白。
金融推動能源轉型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金融市場處處長楊娉認為,綠色金融體系推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需要從構建持續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進一步強化信息披露要求、健全激勵約束機制、促進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發展、不斷深化綠色金融國際合作等五方面發力。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最新數據,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40.61萬億元,比年初增長9.6%,一季度增加3.56萬億元。綠色債券余額2.13萬億元,累計發行超過4.33萬億元。
從綠色貸款用途看,基礎設施綠色升級貸款、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貸款、生態保護修復和利用貸款余額分別為18.11萬億元、8.13萬億元和4.81萬億元,一季度分別增加1.47萬億元、4680億元和4269億元。分行業看,電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綠色貸款余額8.45萬億元,一季度增加4588億元;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綠色貸款余額7.4萬億元,一季度增加3959億元。
“近年來,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SLB)、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等加快發展。2018年符合條件的綠色貸款和綠色債券納入了中期借貸便利的合格抵押品范圍。”楊娉強調,碳減排支持工具到今年一季度末支持發放的碳減排貸款超過1.35萬億元。碳市場建設取得重要進展,2021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2024年,成交配額1.89億噸,成交額181.14億元。
南方電網資本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潘建林也分享了能源產業金融創新實踐。以組建策略型基金南網能創股權投資基金為例,南網基金投資范圍聚焦能源電力產業鏈,以資本為紐帶,發揮“國家隊”作用,搭建基金投資人與被投企業的常態化對接機制,強化資源整合與業務賦能,推動被投企業市場拓展,服務國家能源產業轉型升級大局。
為了給融資機構更好地匹配相應金融服務,國網英大集團研究室(金融研究所)主任(所長)吳潔發布了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金融與法律分會與國網英大集團牽頭編制的《能源產業轉型融資主體評價方法》團體標準。該標準旨在構建一套科學、系統、可量化、可操作的評價體系,為金融機構精準識別、有效支持能源產業致力于綠色低碳轉型的融資主體提供有力依據。
該標準對能源產業轉型融資主體采用“定量為主、定性為輔”的綜合評價方法,滿分為100分,其中定量指標包括“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產品碳足跡、綠色電力生產/適用”四項指標,分值共80分,定性指標包括“可持續發展(ESG)、轉型計劃、融資計劃、治理計劃”四項指標,分值共20分,根據各指標表現情況賦分;標準對融資項目以“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與基準值相比下降情況為標準進行評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