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張松濤
7月2日傍晚,清豐縣政通大道清豐亭南側的人行道上,散步的市民李阿姨突然發現腳下出現一個籃球大小的坑洞,邊緣泥土還在簌簌往下掉。“這要是晚上沒看清踩進去,后果可不敢想!”她掏出手機撥通了當地“小事快辦”熱線,語氣里滿是焦急。
電話那頭,接線員迅速記錄下具體位置和現場情況,10分鐘后,一條緊急工單便直達清豐縣城市管理局。不到1小時,城管隊員帶著警示錐、反光帶趕到現場,在坑洞周圍拉起安全區域,一盞臨時應急燈在暮色中亮起,如同給過往行人裝上了“安全眼”。“當晚路過時看到那片亮著的燈光,心里一下子就踏實了。”李阿姨第二天特意繞路查看,發現已有專人值守引導繞行。
從群眾反映到隱患排除“亮燈”守護,再到7月4日路面修補工程全部完工,這場“路面保衛戰”僅用了48小時。而這,正是清豐縣以黨建引領基層高效能治理,踐行省委全會“兩高四著力”要求的生動縮影。
在清豐,“小事快辦”早已不是簡單的熱線號碼,而是一套扎根基層的治理體系。近年來,當地將黨建觸角延伸到治理末梢,建立“縣委統籌、鄉鎮主責、村社落實”的三級聯動機制,讓黨員干部在群眾訴求處置中當先鋒、打頭陣。就像這次路面塌陷事件,從熱線受理到部門響應,再到施工驗收,每個環節都有黨員干部牽頭跟進,確保“小事不拖延、大事不缺位”。
為了讓治理效能更接地氣,清豐縣還創新推出“群眾點單、支部派單、黨員接單、群眾評單”的閉環模式。針對像路面維修、管道疏通這類高頻民生訴求,提前梳理出責任單位和處置時限,通過“紅黑榜”公示倒逼落實。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當地“小事快辦”平臺受理的2000余件訴求中,咨詢類24小時內辦結率達100%,群眾滿意度連續6個季度保持在98%以上。
如今在清豐,無論是街頭巷尾的路燈故障,還是小區里的垃圾清運,群眾只要撥通熱線,就會有黨員干部帶著解決方案趕來。這種把“群眾小事”當“心頭大事”的治理智慧,正是對省委全會“高效能治理”要求的最佳詮釋——用黨建引領織密基層治理網,用快速響應溫暖群眾心,讓每一件民生小事都閃耀著治理現代化的光芒。
審核:張松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