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戰,意義非凡!它是中華民族首次依托長城,大規模抵御外國侵略者的戰斗,也是七七事變前中國軍隊規模最大的抗日戰役。中日雙方在長城內外集結30萬大軍,于各個關鍵關口展開了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殊死較量。宋哲元29軍更是在喜峰口一戰中聲名遠揚,令國人振奮。
1933年3月4日,日軍裝甲車開道,128名騎兵竟毫無阻礙地開進承德,熱河就此淪陷,長城抗戰的烽火也隨之燃起。熱河失陷后,日軍各部呈現出不同動向:
北路日軍第六師團、騎兵第四旅團,還帶著偽軍,打敗孫殿英的第41軍后,撤回赤峰,在那兒集結待命;
中路和南路的日軍朝著長城沿線各口附近推進。南路混成第十四旅團占領建昌后,兵分兩路:主力與第八師團一起攻占凌源后,南下企圖搶占冷口;另一部的兩個大隊在3月2日突破第116師陣地,占領義院口,之后轉頭攻打喜峰口,9日抵達喜峰口外。
就在這天,混成第三十三旅團從綏中出發,分兩路向界嶺口和義院口進發,11日到達關口附近。
中路日軍第八師團占領承德后,派第十六旅團向灤平方向挺進,目標直指中原咽喉——古北口。
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為阻擋日軍向長城各口進犯,重新部署參戰部隊:
第一集團軍防線基本沒動,左翼的第2、3軍團繼續執行原防御任務,同時把熱河殘部納入防線;
第二集團軍吸收萬福麟53軍的三個師兵力,協助第57軍防守古北口以東的長城要隘;
張作相的第六軍團(孫殿英第41軍和第63軍)撤到察哈爾,和第七軍團共同負責察東防務;
湯玉麟帶著殘部跑到察東沽源整補,這湯玉麟可是卷款逃跑了;
集結在北平附近的第八軍團,派已到達的部隊前往古北口防御。
古北口,位于山海關與居庸關之間,是遼東平原和內蒙古通往中原的咽喉要道,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熱河戰役后,長城抗戰的第一戰就在這里打響。1933年3月4日,日軍第八師團占領承德后,第十六旅團就朝著灤平方向殺去,目標就是攻陷古北口,打開通往北平的通道。
當時,防守古北口的67軍107師接到北平軍分會命令,北上到長山峪、黃土嶺、青石梁一帶,占領陣地并修筑工事,阻擊日軍西進,為后方部隊集結爭取時間。67軍軍長王以哲奉命指揮57軍第112師及附屬炮兵營,讓112師在師長張廷樞帶領下向古北口前進接防。徐庭瑤的第十七軍也行動起來:關麟征的第二十五師向密云集中,黃杰的第二師向通縣集結。
要知道,第八軍團的第十七軍、第二十六軍是蔣介石北調的中央軍。因為張學良反對,加上距離遠,到這時還沒完全在北平地區集結好。這就是為啥一開始得讓東北軍王以哲的67軍頂上,還調了57軍112師。
從熱河西撤的湯玉麟殘部潰退得那叫一個快,日軍輕輕松松就攻占了灤平,一路上根本沒有受到有效阻擊。通往古北口的道路上,就只剩下長山峪、黃土嶺一線的107師在堅守。3月7日,戰斗爆發。面對加強后的第十六旅團,67軍107師在師長張政枋的指揮下,頑強抵抗。日軍戰報里多次提到"攻打其陣地極其困難""戰斗毫無進展""對方仍在頑強抵抗"。日軍步兵在炮火掩護下前進,可炮火一停,107師的戰士們馬上從掩蔽部沖出來,猛烈還擊。107師這一仗,為主力部隊調動爭取到了3天寶貴時間,堪稱長城抗戰中打得極為出色的戰斗之一。完成任務后,107師在9日下午2時撤往古北口,沒再參與后續戰斗,10日撤到第三線整頓。
日軍窮追不舍,那支配備野炮與工兵的先頭部隊,第32聯隊第三大隊,在10日清晨6點,抵達了古北口北方的巴克什營。僅僅過了半小時,下二寨便落入敵手。隨后,他們對下二寨東南方高地至二寨南溝這一片區域嚴密警戒,全力掩護旅團主力進入陣地。
關東軍汽車隊的兩個中隊來回奔忙,在它們的運輸支援下,主攻古北口的第八師團第十六旅團的兩個聯隊以及配屬部隊,陸續在二寨附近集結完畢,做好了攻擊準備。
另一邊,多虧107師浴血奮戰爭取來的3天時間,張廷樞率領的112師得以在古北口北部從容布防。已經抵達密云的關麟征第二十五師,接到命令后星夜兼程。10日凌晨4時,他們終于趕到古北口——然而此時,距離日軍發起進攻,只剩下不到5小時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