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千里共嬋娟
文/李壽謙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是蘇軾的名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詩句。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四川眉州人。蘇軾詞風豪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和書畫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蘇軾與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想遠離朝中紛爭,自求外放。輾轉各地為官,以求與胞弟蘇轍相聚。1074年,差往密州,愿望仍未實現。1076年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詩人與胞弟七年未得相聚,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這一傳世名篇。
開篇以問句起勢,“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詩人心中滿是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向往,明月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思的載體。詩人也不例外,他仿佛和宇宙對話,探索時間的奧秘和生命的真諦。全詞借月言情,以自然景觀對照人生悲歡離合。通過神奇的想象叩問大自然,這與屈原的《天問》和李白的《月下獨酌》一脈相承,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詩人的思緒飄向遙遠的天宮,那里雖然美輪美奐,但寒冷孤寂。最終選擇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詩人在人間煙火中,找到了自己心靈的溫暖與安寧。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光照亮了每個角落,也照亮了詩人因思念親人而難以入眠的心靈。詩人以豁達的心態,道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哲理。鼓勵人們珍惜眼前人,珍惜每次相聚的時光。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詩人感情的升華,他不僅局限于個人的悲歡離合,而將這種深情擴展到普天下所有的有情人,無論相隔千山萬水,只要心中有情有愛,便能與親人共享這輪明月的光輝。
我想起在讀大學的日子里,也無時不在想家鄉的親人。于是心中默念著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四十多年了,那魂牽夢繞的鄉愁,始終難以忘懷。
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明白了許多人生哲理。自然界的事物尚有殘缺,人世間有多少十全十美的事呢?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萬事如意不過是人們美好的愿望。人生不可能事事平安順遂,總會有些遺憾。我們要正視現實,把握當下,珍惜擁有的一切,腳踏實地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作者簡介】李壽謙(男),泰安肥城市人。高中教師,大學學歷,現退休,寓居寧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