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現在很尷尬,中國邀請李在明參加9.3大閱兵后,韓國方面給了個模棱兩可的回應。但很快韓媒稱李在明不會前往北京,既怕得罪中國,更怕得罪美國。沉默多日后,李在明公開表示,希望美國不要誤會自己,美韓同盟是根本。
9月3日,是中國即將在北京舉行的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閱兵活動。這類活動在中國具有極強的象征意義,尤其是中韓在歷史上共同對抗日本殖民壓迫,雙方長期強調“歷史記憶共同體”,韓國領導人出席也就顯得順理成章。
但這一次,情況卻變得復雜。韓媒透露,李在明政府已經初步決定不參加,原因并不是中韓關系不好,而是“擔心美國誤解”,特別是在當前中美戰略博弈加劇的背景下,任何“向中靠攏”的行為,都可能被美國政界某些勢力解讀為“背叛盟友”。
消息傳出后,外界一度質疑韓國新政府是不是在過度看美國臉色。尤其是李在明曾在選前強調“要修復中韓關系”“不再盲從美國”,如今剛執政就做出如此決定,自然引發不少反彈。
直到7月17日,李在明與金鐘仁會面時,才首次就此類敏感問題松口。他強調,美國的一些政界人士“誤解”了自己的外交方向,并表示“韓美同盟是處理一切事務的根本”。
表面上是澄清,其實更像是向美方遞上一封“安全保證書”。這也從側面印證了韓國當局在處理中美關系時所面對的現實:一句話都要斟酌,一個動作都要反復考量。哪怕只是一次象征性的出席,也可能引發政治震蕩。
從目前來看,李在明的外交思路更傾向于“層級分明、現實優先”。
第一層,是韓美同盟。這一點李在明講得很清楚。無論是貿易、科技還是軍事,韓國的國家安全高度依賴美國。尤其是在朝鮮半島局勢不穩的情況下,美軍的存在某種意義上是“穩定器”。這也決定了,不管誰當總統,都很難與美國“硬脫鉤”。
第二層,是韓美日三邊軍事合作。就在7月11日,美日韓三國剛剛在濟州島南部聯合演練,演習代號叫“自由之刃”,頗具象征意義。李在明雖然表態希望“與朝鮮改善關系”,但他并沒有完全否定對朝施壓的必要性。這說明他不會輕易放棄利用美日作為對朝談判籌碼的手段。
第三層,才是中韓關系。李在明多次表示,韓國經濟無法忽視中國市場,中國對朝鮮問題也有不可替代的影響力。他還公開批評尹錫悅的對華政策“太過激進”,表示要重新修復中韓之間的信任與溝通。
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多軌并行”的外交系統:李在明明知道中美矛盾愈演愈烈,但他希望用“分級回應”的方式來周旋,既不激怒美國,又不徹底冷落中國。
聽起來合理,但執行起來并不容易。李在明這番“既不出席、又希望中國理解,還要安撫美國”的操作,其實并不奇怪,而是韓國現實戰略環境的真實反映。
韓美之間的軍事同盟,不僅僅是“友誼”,更是一種結構性依賴。比如韓軍的作戰指揮權至今未完全收回,美軍在韓國的駐軍也是不可回避的存在。
韓國每年從美方采購大量武器,高科技領域更是受到美國出口政策的強力約束。李在明即便再愿意“靠近中國”,也無法忽視美國在政治和軍事上的巨大影響力。
更重要的是,近年來美國加快構建“印太小北約”,美日韓三邊關系被進一步強化,韓國的外交空間正在被大國博弈壓縮。
數據顯示,中國是韓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無論是芯片、汽車、電池,韓國大量出口產品都依賴中國市場。同時,大量韓國企業也將產業鏈一部分布局在中國大陸,牽一發而動全身。
尤其是在全球“逆全球化”浪潮加劇的今天,韓國沒有任何本錢與中國鬧翻。李在明比誰都清楚,經濟是他能否穩住執政根基的關鍵。
過去,韓國還能“左右逢源”,在中美之間尋找靈活的平衡點;但現在,隨著中美關系持續下滑,雙方都在“要求表態”,模糊地帶越來越少。美國會對“親中”行為高度敏感,中國也不會容忍“背后捅刀”。
這就意味著,像“出席閱兵”這種原本象征性的活動,也變成了外交風向標,一不小心就可能引發外交連鎖反應。
因此,李在明既要穩住美國,又要不惹惱中國,這種“高空走鋼絲”式的策略,需要極高的政治技巧。
拒絕出席中國閱兵,不等于拒絕中韓關系;說“希望美國不要誤會”,也并非就真的“親美反中”。李在明如今的做法,說到底,是在現實條件下的“外交權衡術”。
他面對的是一個越來越兩極化的國際局勢,中美博弈壓縮了韓國的獨立性,任何一個姿態、一句話都可能成為多方解讀的對象。而作為一國總統,他更需要考慮的是——國家安全、經濟命脈、國際信譽。
問題在于,這種“誰也不得罪”的中間路線,在全球地緣政治越來越對立的背景下,還能維持多久?
是繼續走“分級外交”路線,在各方之間精確拿捏分寸,還是最終被迫選邊站隊?這不僅是李在明未來執政的一道大考,也是包括韓國在內多個中小國家面臨的選擇難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