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晚7點30分,日本駐豐臺的第一連隊第三大隊以演習中丟失士兵志村菊次郎為由,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拒后,在一木清直大隊長帶領下包圍盧溝橋,并從東西兩翼炮擊城內。七七事變由此爆發。
沉寂4年的日軍此時發難,原因有三:一是1936年底西安事變后,國共再度合作,中共聯俄局面漸成,日本急于遏制,企圖先控制華北;且中國國力待充實、軍隊現代化改革進行中,日本想盡早打擊。二是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對日綏靖,日本認定蔣介石無真抗戰決心。三是1936年11月德日防共協定成立,日本覺得自身不再孤立,料定英美不會斷然行動。
而蔣介石在七七事變時決定全面抗戰,有內外四因:首先是形勢所迫。日本吞并黑吉遼、戰熱河、扶植勢力入察哈爾,野心難止,再忍華北恐步東北后塵。其次是全國人心激憤,"攘外必先安內"政策遭抵觸,二十九軍"叛變"、兩廣事變、西安事變等接連發生,再不抵抗內戰恐重啟。第三,中國雖戰力不及日本,但土地廣袤、戰略縱深大,日軍無法全占;且英美忌憚日本擴張,國際形勢或有變,屆時談判危害較輕。中蘇正談互不侵犯條約,有望獲短期援助。因此,七七事變成為八年抗戰起點。
盧溝橋事變時,防守華北的是宋哲元第29軍。該軍規模遠超一般步兵軍,經擴充后有4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2個保安旅、1個獨立旅、1個特務旅,共48個團10余萬人,達兵團級別,卻分散駐守于張家口、北平、天津及平綏鐵路沿線。初期駐守北平附近的主力是29軍37師,約15750人,師長馮治安。日本中國駐屯軍號稱5600人,實際擴編后達8400多人,主力駐天津,北平及周邊豐臺、通州也有駐軍,加上偽軍,對華北構成威脅。駐東北的關東軍及日本本土、朝鮮的軍隊則為進攻華北的二線部隊。
事變爆發時,宛平守城國軍是29軍37師110旅219團,團長吉星文曾在喜峰口戰斗中率大刀隊與趙登禹、張自忠出擊,因作戰勇猛獲"大膽"外號。7月7日晚11點,面對日軍炮擊,金振中團長下令第三營還擊,中國全面抗戰第一槍打響。但初期雙方僅在盧溝橋宛平城區域有大隊級小規模戰斗,因雙方起初都未意識到這是全面戰爭開端。對日本而言,起初這仍算諸多沖突之一。
日軍軍部原假想敵是蘇聯,沒打算擴大對華戰事,只想鞏固華北勢力范圍。而華北、東北的少壯軍官主張給中國一擊迫其屈服。事變后,日本內部擴大與不擴大兩派爭執,最終擴大派占優,東京才下令增兵華北,導致事變后大戰未立即爆發。同時,日軍二線兵力未完全準備好,事變后才集結調動。為爭取時間,與華北方面談判拖延,前5天雙方呈小規模打打停停狀態,29軍和宋哲元也未做好全面開戰準備。
蔣介石得知事變后,令宋哲元積極準備抵抗,談判不得喪失主權,并調四個師北上集結,顯露出抗戰決心。7月12日,日本召開五相和內閣緊急會議,通過占領平津計劃,調關東軍、朝鮮軍及本土航空兵團、步兵師團赴華北。香月清司接替病死的田代皖一郎任華北駐屯軍司令官,其到津后決定動用新增兵力殲滅29軍,并部署軍隊,要求7月20日前完成部署。
13日,蔣介石電令宋哲元,表明中央全力抗戰決心,同時開始編組戰斗部隊、預備部隊,準備后備兵員。日軍增援期間持續在宛平、天津、北平挑釁。14日,香月清司要求撤退北平駐軍、取締相關組織,以19日為談判期限,否則大舉進攻。16日,平津一帶日軍超10萬,形成包圍之勢。17日,蔣介石發表廬山聲明,表明"戰端一開,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人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的決心。
7月20日,日本駐屯軍各部隊抵達集結地。23日,中國得知日軍16萬人已抵平津或在途中。宋哲元見日軍大舉入關、不斷挑釁,知曉蔣介石抗戰決策且武器已到,決定終止妥協、發動攻勢,平津作戰即將展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