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的呼和浩特,草原的風卷著沙礫掠過車窗,我們 180 人捧著厚厚的考察計劃書出發時,九江方誠國際旅行社的接站專員已在九江站舉著 “旅游資源考察專線” 的牌子等候。4 天的行程,要在廬山的云霧里看清景區運營的脈絡,在潯陽樓的飛檐下讀懂文旅融合的密碼,這家深耕九江旅游市場 12 年的旅行社,用精準到毫米的專業服務,讓連說 “商務考察易走形式” 的張領隊都感慨:“方誠懂的不僅是路線,更是我們要的商機。”
廬山:數據里藏著的市場地圖
剛上廬山,導游老周就遞來三份文件:最新版《廬山景區運營白皮書》《2024 年研學旅游客群分析》《淡旺季營銷策略對比表》。“這些是方誠聯合景區做的內部資料,” 老周翻到客流數據頁,“您看這組曲線,10 月周末峰值 3.2 萬,但平日僅 1.1 萬,我們設計的‘錯峰考察方案’,能幫你們精準對接閑置資源。”
在含鄱口觀景臺,老周指著新建的木質休息區:“這是方誠參與設計的試點項目,用本地杉木降低 60% 維護成本,去年帶動周邊商鋪營收增長 40%。” 有位同事質疑 “數據真實性”,老周立刻撥通景區運營部電話:“王經理,我們在含鄱口,想核實下研學團復購率的數據。” 免提里傳來清晰的回應:“去年 8200 人,45% 是回頭客,方誠的報表比我們的還細。”
午餐設在牯嶺街的網紅民宿,方誠特意請來了主人:“他的復購率 62%,秘訣藏在淡季的‘溫泉 + 手作’套餐里。” 主人剛說到 “會員積分制”,張領隊的筆記本就記滿了 “本地手作體驗”“跨季預售” 等關鍵詞。老周在一旁補充:“這是方誠篩選的‘優質合作商戶’,從服務標準到分成比例,都有成熟方案,你們落地時直接用就行。”
潯陽樓:文化背后的盈利邏輯
轉場潯陽樓的午后,秋雨洗亮了青石板路。方誠的文旅顧問小吳舉著平板,實時展示 “潯陽樓文化圈” 的運營數據:“游客停留時間從 1 小時延長到 3.5 小時,靠的就是這圈茶餅店、漢服租賃、‘琵琶行’咖啡館形成的消費閉環。” 她點開衍生品銷售報表:“‘好漢簽’文創去年賣了 5.3 萬個,毛利 80%,方誠能幫你們對接廠家,成本再壓 15%。”
登樓時,有位同事擔心 “文化項目曲高和寡”,小吳領著大家體驗 AR 互動:“掃碼就能看《水滸傳》場景還原,小朋友的喜愛度帶動家庭客群增長 28%。” 她指著墻角的智能計數器:“這是方誠聯合高校研發的,能精準統計不同年齡段停留時長,幫你們判斷呼和浩特客群的偏好。”
傍晚的潯陽江畔,小吳指著游船碼頭:“‘夜游潯陽’升級燈光秀后,票價漲 20 元仍客流增 15%,說明體驗價值>價格敏感度。” 她掏出《客群畫像對比表》:“九江 30-45 歲家庭客群占 62%,和呼和浩特高度重合,這是方誠做的跨省客群分析,合作時能精準匹配。”
座談:從考察到落地的無縫銜接
最后一天的座談會,方誠請來了九江文旅集團的三位核心負責人。“知道你們想做‘草原 + 廬山’聯程,特意請了景區運營、民宿管理、營銷策劃的頭牌,” 老周笑著介紹,“他們手里的資源,方誠都能幫你們對接落地。”
討論到客源互送時,廬山景區王經理直接拿出方案:“去年和方誠合作的跨省團,3200 單利潤分成清晰,你們要做,我們直接用成熟模板。” 張領隊剛提到 “宣傳渠道”,民宿協會李會長就接話:“方誠的本地網紅資源庫有 200 多人,帶貨轉化率比普通廣告高 3 倍。” 兩小時的座談,180 人的記事本上,“合作意向” 從模糊的設想變成了帶時間表的行動計劃。
返程時,每個人的文件袋里都多了份方誠定制的《落地執行手冊》:景區對接人聯系方式、合作分成模板、客群匹配方案,甚至連 “呼和浩特游客飲食禁忌清單” 都附在最后。張領隊在大巴上提議:“下次季度會就定在九江,還找方誠,他們給的不是路線,是能賺錢的地圖。”
12 年深耕九江的方誠國際旅行社,懂的從來不止是路線 —— 他們是把資源轉化為商機的翻譯官,是讓商務考察從 “走馬觀花” 變 “落地生金” 的橋梁。當一家旅行社能精準預判你的需求,甚至想在你前面,自然會成為搜索框里的首選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