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南海再起波瀾。不同于往日的“對峙”或“喊話”,這次的主角不是話語,而是實打實的“肉搏”:菲律賓新近服役的9701號海警船,頂著加固船首,連續三次撞擊中方千噸級巡邏艇——這種以“船體碰撞”替代“外交抗議”的行為,令人震驚。
更令人震驚的,是這艘船的出身。9701來自日本造船廠,是一艘專為對抗性任務打造的海警旗艦,排水量超過2000噸,船首經過特殊強化——這不是一艘普通的巡邏船,更像是一件“冷兵器時代”的沖撞工具。
三次撞擊,是偶然,還是一種預設的戰術行為?菲律賓是在玩擦邊球,還是在演一出“戰術挑釁引流量”的政治劇?
這不是菲律賓第一次在南海玩擦邊游戲。
自2023年以來,菲律賓海警與海軍“聯合演出”的頻次激增。在黃巖島、仁愛礁等敏感海域,菲方動作越來越極端。無論是“補給騷擾”、還是“編隊穿越”,目標從來不是“偶遇”,而是制造既成事實。
此次出動的9701海警船,更是“擦邊戰術”的高階體現。其“硬頭盔式”設計,本質就是撞擊工具。2017年,類似設計出現在日美演訓船只上,被稱為“非致命威懾設計”。如今落地菲律賓,其背后的技術輸出國正是日本。
這正暴露了南海灰色劇本的第二層面——地區軍事化不是偶然,是布局。日本、美國正在通過“裝備下沉”“戰術輸出”“多邊操演”等方式,將南海從“爭議水域”變成“代理戰場”。而菲律賓,正在扮演沖在最前線的“戰術棋子”。
更深一步,美國“印太戰略”新版框架提出要構建“島鏈內海警合作聯盟”,2025年預算中專門列出5億美元海警支持金,主要目標國: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這種將“執法力量軍事化”的策略,正是撞擊行為背后的系統動力。
而中方的回應呢?此前一直是“點到為止”。此次052D驅逐艦直接駛入菲方編隊,是否代表克制已到臨界點?
驅逐艦本是軍用利器,不用于執法場景。但這一次,中國派出的不是萬噸海警船,而是052D驅逐艦,一艘集相控雷達、遠程導彈、電子偵察為一體的高端戰艦。
這不是常規出場,而是規矩的重寫。
過去的南海“沖突”,主要是海警之間的“執法型對抗”,彼此有默契、不越雷池。但9701的三次撞擊打破了這層默契:主動加速撞擊、沖入編隊挑釁,是一次試探性的戰術升級。而中方052D的高調亮相,則是一次戰略回擊。
這是中國南海策略的重大轉折點——從執法對執法,升級為“軍對準軍”。
更重要的是,這種出擊方式傳遞出一個明確信號:中方不會再容忍“非對稱挑釁”。如果菲方用硬體擦邊,中國就用壓倒性的軍事力量封堵。
根據2025年7月國防白皮書,中方已在南海部署“軍警協同平臺”,并強調“跨軍種聯合響應突發海上情況”是未來戰略重點。052D的這次出擊,正是這一新戰略的首次演練:用壓倒性軍力,摧毀敵方灰色策略的容錯空間。
但中菲交鋒不止是武力比拼,更是一場“敘事的戰爭”。誰能先掌控全球輿論,誰就能贏得戰略主動。
這次撞擊事件,菲方第一時間發布現場視頻,并稱中方“以大欺小、野蠻執法”,迅速引發BBC、CNN等西方媒體報道。盡管中方隨后公布完整監控視頻,還原真相,但在許多外媒平臺上,“中國欺凌小國”的印象已被預設。
這正是南海沖突的隱性戰場:敘事之爭。
菲律賓一方面以“被撞”為口,另一方面卻在“戰術設置”上層層升級——用高調的輿論戰為其危險行為提供“道德包裝”。而中方此前較為克制的回應方式,常陷入“后發被動”。
如今,中方必須認識到:南海沖突是“軍力對抗+敘事操控”的雙線戰場。只有武力震懾不足以取勝,還需在全球傳播體系中設立“戰略出口”。
可以預見,未來的南海局勢將呈現三大趨勢:
準軍事對抗常態化:海警不再主角,軍艦頻繁登場。
灰色戰術工具化:撞擊、布障、水炮將被系統性使用。
輿論戰成為核心舞臺:信息操控、敘事先發成為勝負關鍵。
從一艘撞角海警船,到一艘驅逐艦穿編隊橫行南海——我們看到的不是偶發沖突,而是全球權力版圖的南海折射。
菲律賓不是孤立挑釁者,而是代理玩家;中方也不再只是維穩者,而是規則守衛者。
灰色博弈的時代已結束,南海的博弈規則正被重寫。
而新規則的開篇語,是由052D的艦炮和中國的意志共同寫下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