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風牽暗香,竹露墜清響。踏入鄂東南陽新縣木港鎮漆橋村,村口的巨石題字“漆橋歡迎您”,像一位熱情的向導,率先拉近了人與村莊的距離。再往四周望去,青山翠綠,碧湖魚躍,山地玉米桿子都插著“大棒槌”,田疇稻禾沐浴著甘露,葉片舒展得油亮……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漆橋村的名字里藏著一段與橋有關的故事。村子里曾有七座橋,它們橫跨在潺潺流淌的碧溪之上,像一道道堅實的紐帶,日復一日承載著兩岸百姓往來的腳步——或是清晨趕早市的村民,或是午后到對岸田埂勞作的農人,亦或是傍晚串門閑話的鄰里,都仰仗著這些橋縮短距離、互通往來。
因“柒”與“漆”同音,久而久之,“柒橋村”便被喚作了“漆橋村”。
這簡單的名字里,既留存著村莊依水而居、因橋相連的地理記憶,也藏著百姓對這些便民之橋的依賴與情感,讓一個地名有了煙火氣與歲月的溫度。
近兩年來,陽新縣應急管理局駐村工作隊攜手村兩委在鎮黨委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提高政治站位,抓黨建、優作風、強使命、興產業、惠民生,以“三色筆”為喻,生動詮釋了軟弱渙散村的蛻變之路,充滿了實干的力量與發展的希望。
起筆“赤誠紅”,繪干群“連心圖”
一面旗幟引領一支隊伍,一種信念點燃一把火炬。
“這兩年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提振了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精氣神;聽得最多的話是‘縣工作隊好,村黨支部親!’”喜獲“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的黨員汪太貴激情地說。
漆橋村由于村民“亂”、黨員“散”、干部“懶”、集體經濟“弱”……2022年被列入“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全村14個村民小組,630戶3656人。
強村富民,支部是堡壘、干部是關鍵。木港鎮黨委主要領導和縣應急局駐村工作隊進駐漆橋村,始終把黨建引領貫穿鄉村振興全過程,旗幟鮮明地亮黨旗、亮身份,堅定“一生忠于黨,一心為群眾、一輩聽黨話、一世跟黨走”的信念,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積極開展“主題黨日”“重溫入黨誓詞”“三會一課”等活動,實施作風整頓……45名黨員“軟懶散”現象得到有效改觀;聚焦村黨支部政治功能和組織活力,堅持理論武裝頭腦、行動踐行宗旨,著眼村“兩委”班子“一張網”,由“渙”聚“合”,在增添“智力”、強化“能力”、發掘“潛力”、激發“活力”上下功夫,努力打造一支能力突出、素質優良、作風過硬、群眾認可的“硬隊伍”,不斷提升村兩委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發揮“五老”和青年、民兵、婦聯等作用,成立“黨員志愿服務隊”“巾幗志愿服務隊”“青年民兵志愿服務隊”……將“組織所能”與“群眾所需”無縫對接,切實打通服務村民“最后一步路”,讓村民生活更有品質更舒心更美好。
種糧大戶汪承剛說:“干群好比灌溉,而村干部就是‘精準到戶’的一根根管道。走漆橋看變化,變化最大的是干部能力強了,服務作風實了,為民情懷好了。”
“優秀共產黨員”縣駐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長伍箴文,從駐點龍港鎮辛田村到漆橋村,雖然年已59歲了,但仍然駐村駐心駐真情,構建“村黨支部加黨小組加群眾示范戶”三級組織架構,將黨的好聲音傳播到家家戶戶,把惠民政策送到農民“家門口”、把科技賦能送到田間地頭,架起為民紓憂解困“連心橋”,繪就一幅“魚水情深圖”。
用“草根法”滋潤鄉風。縣工作隊與村兩委通過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鄉賢聯合會等群眾自治組織,把美麗庭院、環境衛生、門前三包……等22項事項寫入《村規民約》,讓“草根憲法”“約”出文明善治新風尚。全村評選出優秀黨員袁細紅、好婆婆鄭瓊、好媳婦沈三琴等先進模范人物九人,用典型引領、用情感融合,推動鄉風文明,民風純樸。
用“心連心”滴潤民心。縣工作隊聯合村兩委持續開展春節“送溫暖”、三八“微心愿”、六一“獻愛心”、七一“頌黨恩”、九九“敬老情”、激勵“考大學”、表彰“軍兒郎”等多項活動,架起了干群一座心心相印的“連心橋”。
行筆“豐收黃”,繪產業“富裕圖”
“‘奶白’茶葉,每千克800元,保質保量。”夢紅茶業合作社成夢一邊為客商泡茶,一邊忙著接電話,“對,要‘黃金芽’,20千克?好,今晚發貨。”
昔日荊棘荒山,今日翠綠茶園。32歲的返鄉青年在縣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的支持幫助下,聯合15戶群眾機械作業,開荒拓土,發展白茶450畝,帶動29名村民家門口就業,月薪2000至3000元。
“荒山披綠裝,種出‘搖錢樹’。在家門口務工,除了‘四季采茶’、還負責除草、松土、施肥、管理,一年收入24000元,好日子越過越甜!”脫貧戶成傳書說。
“稻蝦共生拓富路,生態種養惠民生。”漆橋村開啟“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的生態種養新模式,發展“稻蝦”共生300畝,畝收入4000元,奏響生態富民“新樂章”。
“稻蝦”共生合作社張德艮說,“一稻兩蝦”模式具有更強的氣候韌性、更低的種養風險,也帶來了更高的畝均效益,解鎖了新的“共富密碼”。
移步中藥材基地,一株株蔓荊子隨風舞動,空氣中彌漫著清香。
“一畝蔓荊子,可收入2000元,‘苦’藥材種出‘甜’滋味。”正在除草的成家連指著說:“這片藥材基地里,都留有駐村伍箴文書記和村兩委干部的腳印和汗水噢。”
“昔日‘荒山坡’,今朝‘藥材園’。”縣工作隊和村兩委帶領干群開荒拓土,將300畝撂荒地種出“黃金子”,村集體獲利,老百姓增收。
“‘產業加就業’雙輪驅動,家門口端穩‘增收碗’。”見證下莊村產業發展的村民柯桂花說,縣工作隊和村兩委營造多元新業態,使群眾告別背井離鄉的打工生活,在“家門口”過著“收入穩、家庭暖、幸福滿”的“向往的生活”。
“我在家門口服飾廠上班,負責裁剪、電機,活路不重,月薪3000至4000元,既能照看3個小孩,又能賺到錢,還能享受‘團圓’生活,這好日子似蜜甜喲!”年輕媳婦許婷臉上笑開了花。
“抱團強村,連鎖共富。”縣工作隊和村兩委推行“村集體加合作社加基地加農戶”模式,發展苧麻100畝、中藥材300畝、荷蓮300畝、“稻蝦”共生300畝、“軟黃金”養殖400畝、茶葉450畝、香稻1000畝、甜玉米2000畝、新興服裝產業、“雞鴨牛羊”四大主導禽畜生態養殖等,奏響新時代“田園牧歌”,帶動村民家門口端穩“致富碗”,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
“公益崗位送上門,就業增收解難題,這好日子越過越有奔頭!”脫貧戶何祥棟深情地說。
收筆“青翠綠”,繪宜居“祥和圖”
今日漆橋村,遠眺顏山如黛,近觀新湖似玉,聞到的是清新的花香,聽到的是清脆的鳥鳴,感受的是“世外桃源”。
“環境變化太大了!以前,晚上‘黑麻麻’,環境‘臟亂差’;如今,村容村貌‘脫胎換骨’,搖身一變‘美景如畫’。”年輕媳婦陳清芳說。
群眾口碑既是村情民意的“晴雨表”,又是判定工作的“風向標”。
人居環境整治,危舊房屋、殘垣斷壁、牛欄豬圈、瀕臨倒塌……“拆”出發展新天地,村容村貌煥新顏。
“開始要拆時,我心里還是有點舍不得。”村民陳世欽說:“縣工作隊和村兩委三進家門,‘講政策、談危情、話整治’,最終我還是不得不拆除了。”
隨著成家堂一棟連三間危舊房在轟鳴的機械聲中推倒拆除,全村90間危舊房,吹響了“集結號”。
“打通石潭‘斷頭路’,架起干群‘連心橋’。”石潭組組長鄭昌銀說,寬闊平整的柏油路,讓群眾出入方便安全了!
步入石潭灣,依山畔湖,水天一色,一棟棟小別墅以井然有序、方正對稱的姿態呈現,宛如一幅較大的棋盤畫卷。
走進村民活動“微廣場”,喬、灌、花、草等多樣化的植物群落組合搭配,層次豐富,綠意融融;小花壇、小花園、籬笆菜園……
一點一滴“裝飾”了石潭灣“臉面”,點綴了百姓的“詩與遠方”。
眺“如月水塘”,品“玉石護欄”,觀“竹報平安”,看“喜鵲弄梅”,瞧“玉兔搗藥”……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引人停步留影。
行走漆橋村,桂花、紫薇、紅葉什楠等綠植滿目蔥郁。
從前,鄉愁是一張郵票,在外的游子寫上一封家書在郵筒與郵筒間傳達思念。后來,鄉愁是細細長長的電話線,熱忱的問候寄托了關懷。現在,鄉愁是寬綽的柏油路,讓游子驅車行駛平安到家。
構筑四通八達的柏油路、連接村民入戶的水泥路、直通田間地頭的產業路……暢通“交通樞紐”,讓鄉愁更有歸途。
“村民事兒大于天,再苦再難也要干。”陽新縣應急局局長郭國慶時常帶領機關干部踏田野、爬山坡、深入村組、身入農家,“零距離”與群眾交流,“點對點”紓困解難,“心貼心”為群眾謀福祉,既破“阻塞”,又疏“血管”,鋪就4.1公里“四好路”、打通500米“斷頭路”、壘筑1.2公里“環西路”、拉通5公里“產業路”、構筑“連戶路”,暢通“微循環”,形成漆橋道路“風景線”。
是啊,縣工作隊和村兩委鋪下的是路,樹起的是碑,連接的是心,通達的是富。
“昔日農副產品出村難,農用產品進村難;如今硬化水泥路直通產業園,寬暢柏油路直達家門口,走在路上心情舒暢,家門口取‘快遞’,農產品搭‘快車’,讓農產品賣得出、賣得遠、賣得好。”30歲的返鄉創業青年成家連笑容燦爛地說。
“心系百姓辦實事,件件小事暖民心。”縣工作隊和村兩委勠力同心,定規劃、籌資金、跑項目……一件事接著一件干,先后新建黨群服務中心、標準化衛生室,深挖五口飲水井、改造六口當家塘,創建九個活動廣場、安裝230盞路燈、壘筑抗旱渠、疏通灌溉渠,村莊綠化、庭院潔化、“廁所革命”、道路“黑化、綠化、凈化、美化”全覆蓋……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增強發展“硬實力”,不斷提升老百姓幸福指數。
明責加壓再奮進,弓滿弦緊再出發。木港鎮黨委書記吳力表示,縣應急管理局駐漆橋村工作隊攜手村兩委齊發力,以黨建引領激活“紅色引擎”,將現代產業驅活“一池春水”,用和美鄉村壘筑“水木清華”,讓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