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完點映的《你行你上》,勁兒太大了,害得我一晚上睡不著。
姜文干脆不演了,坦白了自己的所有想法。
名字叫你行你上,其實是我行我上,舍我其誰。
寄希望下一代翻盤,不如“不相信后人的智慧”,在這一代就把所有的事干了,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不看別的,就看那幾個畫面,比如朗朗的爸爸冒著漫天大雪騎著摩托車帶著朗朗出門學琴,鏡頭中占了一半天空的,是一位紅色的雕像……再比如那個高潮部分的鋼琴曲,朗朗要離開住所去美國的時候,在萬家燈火職工宿舍樓的半空中,在工業朋克夢幻般的場景下,面對無數樸素的工人階級,少年“朗朗”彈的是什么?
是《瀏陽河》和《保衛黃河》。
一邊是“他指引著人民前進的方向”。
一邊是“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
《你行你上》,說是朗朗,但又不只是朗朗。
說的是朗朗的爸爸,但又不只是朗朗的爸爸。
朗朗這個孩子,不只是朗國任的孩子,不只是沈陽人民的孩子,還是一個新中國的孩子。我們這代人,是親眼看著一個個的“朗朗”成長起來的。
鋼琴這玩意兒,是音樂,是藝術,也是技術,好東西,但東西是人家發明,樂章、技法、規則都是人家幾百年定下來的,所有的“大師”、“樂圣”、“培養體系”、“比賽”、“演出”……都掌握在人家手上,想要在這個圈子里趟出一條路,難于登天。
又豈止是鋼琴啊?各行各業、各種學科、各個門類,哪個不是如此?哪個不憋屈?哪個不焦慮?
我們近代百年落后了,沒有話語權了,只能在人家畫好的圈子里學習、發展、討生活,但人要自信,歷史本就是此起彼伏、螺旋發展的……落后了沒關系,從頭再來唄,多吃點苦,多下點功夫,別人一周搞定一首協奏曲,我就一天完成一首協奏曲。
沒有什么委屈可講,歷史只看結果。
人可以承認現實,但一定要樂觀,一定要自信,別被“專業人士”和“主流圈子”嚇住,別被那些所謂的“規則”框住,這世上哪有那么多“天才”?彈鋼琴就是彈鋼琴,哪有那么多的神秘法則、條條框框?你行,你就上,咱不是來交流藝術的,咱就是來比賽的,干他!
“干他”,就是這部片子的核心價值。
有人說你手指短,不配彈鋼琴,沒關系;有人說你太功利,總是想出名,想得第一,沒有藝術家的高雅范兒……也沒關系!等你真的干到世界第一了,干到所有人啞口無言了,自然有人求著你彈鋼琴,自然有無數人把你捧成“高雅的藝術家”——西方人的邏輯很簡單很樸素,贏家通吃,贏家不接受指責,這是他們真正的生存法則。
影片中,最有意思的就是朗朗的那幾位老師。
第一位,是上海到沈陽的鋼琴教師,溫和、耐心、娓娓道來,對孩子好,像極了我們小時候見過的那些教師,他們看到一個好苗子,就像看到寶貝一樣,總怕耽誤他們,總想讓他們能夠走到更大的舞臺上去。
第二位老師,叫做歐亞,是一位天賦極好、技藝極高、才華橫溢的真大師,教出過無數著名鋼琴家,但是為人刻薄、嚴苛,性格怪誕,情緒經常失控……有PTSD,她說她當年教出的那些優秀學生,都背叛過她,羞辱過她,她還逼問朗朗長大后會不會和那些學生一樣,把小孩子嚇壞了……她說朗朗的指法,是“打砸搶”的指法,還說他的手指不適合彈鋼琴,在朗朗成長最關鍵的時候——她把朗朗“開除”了,斷絕“援助”了。
但這位“歐亞”老師又是復雜的,在朗朗考音樂學院的時候,她暈倒住院了,在病床上,依然給朗朗打了分、投了票、選他為第一名……無論她承不承認,在她心中,朗朗就是最好的學生和繼承者,并且遠超她的成就。
這個“歐亞”現實中是誰,已經呼之欲出了。
第三位老師,叫做諸葛伯樂,是南亞華僑,國外華裔音樂家的天花板,他給了朗朗無數幫助,給了很多關鍵的指點,讓他一路過關斬將……但諸葛伯樂提出,朗朗想要繼續發展下去,必須和自己的爸爸分開,跟他走。他說朗朗的爸爸只是個粗魯的鄉巴佬,“跟著父親,只能成為父親,跟著大師才能成為大師”。
諸葛伯樂確實擁有和國外頂級音樂階層溝通的渠道,確實壟斷了中外溝通的資源,但朗國任不信這個邪,他不想兒子徹底依附某個大師,他自己來,自己給兒子報考學校……這讓諸葛伯樂破防,怒罵朗國任破壞行業游戲規則,忘恩負義,過河拆橋。
但郎國任反問他——“諸葛大師,你這么牛逼,在歐美鋼琴圈是什么地位啊”?“老子是華人天花板”!“天花板上面呢”?“是鋼筋混凝土和老鼠……”“那更上面呢”?“金字塔塔尖……難不成你想要……”
“對,我就是想要那個”。
這一段,已經完全暴露了這部電影的實質,他要的不是加入西方人的圈子,成為人家天花板下的花瓶和擺設,而是要徹底擊敗他們……回到我們歷史上該有的位置。
諸葛伯樂是個好老師,他是華人鋼琴的天花板,但也就是天花板了,上面是他想都不敢想的地方,所以,時代變了,他作為一個“溝通的橋梁”的歷史功能結束了,時代需要一個改天換地的英雄。
最后一位老師,美國人,頂級音樂大師,水平高、格調高、氣度高……他欣賞你的才華,承認你的水平,但也會羞辱你、打擊你、算計你、給你潑冷水,他和美國經紀人一起,明明白白告訴你,美國就是有種族歧視的,華人是很難出頭的,他可以給你合約,但你想出名,想成功,50年之后吧。
這就是美國啊,美國就是這么坦率、直白,歧視、打壓、欺辱,都是擺在明面上的,你可以在學校里靠技藝戰勝所有人,但你不能在這個領域成為“終極贏家”。
所以,朗國任就得想辦法,捅破這個“天花板”。
你看看這段歷程,講的哪里是朗朗,講的是新中國的故事啊,我們自強不息,從土辦法做起,然后學習老大哥,接受幫助,開始正規化工業化,老大哥不幫助了,那就得自力更生、另想辦法,就得和海外更多的“大師”聯系,就得加入WTO,遵循人家的規則,學習人家的方法……然后在人家的主場逆襲,取得勝利。
總而言之,不要害怕,不要緊張,也不要覺得委屈,你就努力練,練完了干他,干到他不得不承認你天下第一,離了你演出都沒法辦,最后求著你參加的時候……事情就成了。
這位“朗國任”,是位不接受任何指責的的,他從不內耗,他認為正確的事情,就會堅持到底,他認為有效的策略,就一定會執行到底……他從來沒有完全信任、完全依賴過任何一個老師、大師和經紀人,別人給他設計的“成熟道路”,他從來不走,他就是要捅破“潛規則”,撞穿“天花板”,給孩子找到最優的選擇。
他從來不把美國看得多高,和美國經紀人吵架的時候,美國經紀人罵他違約,要他“還錢”,他張嘴就來——“美國欠了全世界那么多錢,為什么不還?美國這么大的老賴,為什么不坐牢”?
這個就叫“自信”,姜文說過——他爸爸那代人,以及更早的那代人,都是超級自信的,他們打出一個新中國,他們在朝鮮戰場上痛扁美國鬼子,還用英語罵他們MXXHER FXXKER……他們不是“老家伙”,他們是新中國的一代新人!
“朗國任”,不只是“朗國任”,他是很多人的合集,他是《讓子彈飛》中的“張麻子”,是《邪不壓正》中的“藍先生”,更是《太陽照常升起》中的“瘋媽”……年輕人可能會覺得他們“爹味兒”重,但他們是真的經驗豐富、智勇雙全,總是處于“提高警惕”的狀態,能夠看穿別人的一切偽裝和謀劃,他們也是真為下一代好,為他們流血流汗,鋪平道路。
“朗朗”,其實更像是讓子彈飛中那個被張麻子寄予期望的“六子”啊。
對了,現實中,朗朗還真去美國白宮彈過琴,彈的是《我的祖國》,也就是“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朋友來了有美酒,豺狼來了迎接他的有獵槍”。
片子,朗朗每次得獎,每次拿第一,每次戰勝對手,都會大喊“爸、爸、我贏了”。
是啊,我們這代人也一樣,我們做出點成績,有點小小的成就,第一反應,不也想讓自己的爸媽先知道嗎?這是本能啊,就想我們登月了,取回月壤了,第一時間,也是想讓他老人家高興高興……他當年最期待的,不就是我們這些八九點鐘的太陽,一個比一個有出息嗎?
郎國任還有一句精彩的話,大意是——我們這代人經歷了很多,故事也很精彩,但你們不要往回看,不要走回頭路,一定要往前走,當下和未來才是最重要的。
還記得《邪不壓正》結尾,藍先生對李天然說的——“不要叫我爸爸,你也該有自己的兒子了”。
這部片子,其實是給姜文從前的很多電影,畫上了句號,給出了答案,結束了爭論,也重新開啟了一段新故事。
是啊,我們這代人,自己也當爸爸了,有一天也要對孩子說——
你行,你上,干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