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子友(山東日照)
(由中岳廟通向太窒闕的土路)
5000年的中華文明史,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物古跡。據資料介紹,截止2024年底,全國登記在冊的可移動文物有1.08億件,不可移動文物有76.7萬件。其中國務院已先后公布了8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5058處,涵蓋古遺址、古建筑、古窟寺等六大類,成為其中的重中之重。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80處,其中“古建筑及歷史紀念建筑物”類別有77處,身為“世界四大故宮”之一的北京故宮、“世界七大奇跡”的萬里長的,分別排名在50、40多位。而地處河南登封市嵩山腳下的“漢三闕”卻排在了前三,其編號分別是太室闕001、少室闕002、貝母闕003。
“漢三闕”何以排名前三,而太室闕又何以居其首位 ?
(2015)5月13日我在爬完太室山后,第二天一早,我便踏上了尋訪之路,一探究竟。
闕,是我國古代一種標志性的禮制建筑,即“大門”。就是建筑在城門、墓門、宮門、廟門等前的兩個相峙對稱的建筑物。古時“缺”與“闕”通用,兩者之間沒有橫額,只作為道路使用。進一步說,闕就是沒有橫額的大門。
太室闕,始建于東漢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是中岳廟前身——太室祠前的神道闕,也就是太室祠的大門。是當年祭祀太室山神的重要實物見證,為我國最早的祭祀建筑。
而今,2000多年過去了,太室祠已演變為中岳廟,為尋訪這中華大地上最早的歷史遺存,我來到了中岳前。
去太室闕,首先要找到中岳廟,自廟前往南,在周圍的農田中有一條兩邊都是柏樹的土路,沿路前行約500米就到了。這是在一個村莊的后面,孤零零的一棟青磚灰瓦的舊房子中,原來四面都有穹門,不知何時全部用磚堵死了。
當我到達這棟房子時,還不到早上8點,前面門上的掛鎖還鎖著,院子里有兩條拴著、一條放著三條狗,我還沒走近便汪汪地叫起來。我悄悄地從后面的木圍欄的夾縫中邁進去,再轉到房子的前面,老式的木框窗上罩著鐵絲網,從一個擦掉灰塵的“小明洞”望進去,雖無法看到闕的全貌,但隱隱約約地看到了西座闕的“母”與“子”,進而又看到了構成闕的青石上的浮雕圖像……
為了防止狗叫,看完之后便悄悄地原路返回了。這種舉動似乎有點偷偷摸摸,但不管怎么說,對這鼎鼎大名的太室闕,也算是“窺中見豹”、到此一游了。
順便說一下,太室闕的圖片,我當時只是從窗戶的鐵絲網孔中看到過,但卻沒有辦法拍下來。
太窒闕分東西兩闕,相距6.75米,每闕又分為母闕和子闕,闕身浮雕有輔首銜環、辟邪相、羽人、動物圖等60余幅,圖像生動,雕刻精美;西闕南壁雕有“中岳泰室陽城”篆字,主要記載陽城縣長只常等建闕緣由及贊頌中岳神的銘文。
漢三闕,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國家級禮制建筑遺存,上面刻有200多幅畫像,反映了漢代社會的風俗和信仰,是研究建筑史、美術史和東漢社會史的珍貴資料。
太室闕,之所以在“漢三闕”中位居首位,因為它在三闕中年代最早、保存也最完整。同時在“三闕”200多幅畫像中,只有太室闕有建筑的畫像,畫面上三座二層閣樓是漢代典型的四阿頂式建筑。
民國時期,鑲嵌在太室闕房內墻上的告示牌
太室闕,名震四海,國之無雙。這么珍貴的文物,怎么置于這荒郊野外呢?這是我當時想的一個問題。
現在看,它的價值也可能恰恰就在于此。這座保護房是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修建的,并且是建在原址上,保持了原生態。從現在來說,這太室闕連同它的保護房,都成了重要的歷史見證。
上面說到,到太室闕,我只是偷偷摸摸地隔窗看了一眼,后來很長時間都為沒能進去好好看看而后悔。
也是這次為整理此文而查資料時得知,由于漢三闕年代久遠,屬于頻危稀缺文物,已在專家的建議下,把學術研究放在首位,早在2011年8月起,就啟動了保護工程建設而使其處于“保護”狀態,結束了開放、半開放狀態,不再向游人開放。
現在來看,我應該為當時偷偷摸摸地看的那一眼而慶幸。因為那是在8點以前,如8點以后工作人員上班了,我恐怕連看那一眼的機會都沒有了。
2015.5.13 游覽
2025.7.16整理于法國普羅旺斯
作者沈子友(心系遠山),山東日照人,1970年入伍,1984年軍轉工,中鐵十四局退休。
編輯:夏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