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東明
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為思政課講好中國故事帶來了新機遇,也標志著思政敘事與傳播進入了全新階段。人機協同的敘事主體編織出的全新敘事圖景,不僅僅意味著敘事主體和創作主體由一維主體向人機協同的轉變,更體現著敘事藝術與科技力量深度融合下的靜態敘事向動態敘事的轉變,是人工智能賦能下思政敘事與傳播方式的實質性躍升與發展。因此,善用“科技新寵”講好中國故事,筑牢文化認同根基,讓中國故事實現全球化表達、分眾化傳播,具有時代意義和實踐必要性。
精選素材,豐富故事內容。以故事化敘事為切口,不斷增強思政課教學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是思政課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舉措。立足數智時代,思政教師要講好中國故事,應重視對故事素材的選取與深入挖掘,重點選取有深度、有高度、有意義的好故事、好素材,為講好中國故事奠定良好的內容根基。
明確故事挖掘原則。堅持熟悉性原則。中國故事資源豐富,思政教師在選取故事素材時應具備一定的洞察力、敏感性,選取有代表性且教育意義深刻的經典故事,利用學生對經典故事的熟悉感,有效拉近學生對故事化敘事的心理距離,繼而為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增進個體的認知發展、知識內化營造良好的氛圍。堅持真實客觀原則。中國故事類型多元,涵蓋歷史故事、文化故事、紅色故事、中國式現代化故事、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等,思政教師應保持公正客觀的態度,堅持故事的真實性、客觀性,避免虛假編纂、片面引用,堅持傳遞真實的故事信息。堅持正面引導原則。思政教師在進行故事選取時應堅持正確輿論引導,堅持用正面故事、正面典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深挖故事“富礦”。從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深挖歷史故事。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等古老東方的神話故事傳說隱喻著人與自然的關系,體現著古代先民對理想目標的執著追求、勇于擔當、敢于挑戰、不畏困難的優良精神,是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故事素材;“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文人文天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抗倭名將戚繼光、虎門銷煙的林則徐等流傳千古的民族英雄故事,是講好中國人民奮起反抗以實現民族獨立的抗爭故事的重要素材。從傳統文化中挖掘故事素材。從古代書法、繪畫、戲曲、歌謠、詩歌、諺語、文學等領域挖掘民間故事和文人趣事;從蘊含思想智慧的算數、天文、農學、水利、建筑、歷法等科學故事中掘取中國人民在歷史實踐中的聰明才干的素材。從中國現實故事中掘取素材。有勇有謀的中國人民志愿軍“一級英雄”李延年;隱姓埋名、不為名利的科學家于敏;默默無聞、泯然于眾的張富清;深耕潛艇事業的黃旭華等耳熟能詳的中國故事是引導廣大青年學子珍愛和平、志愿報國的寶貴素材。脫貧攻堅中脫穎而出的黃文秀;捍衛國家榮譽,堅持祖國至上、永不言敗的中國女排;堅持自主研發、自主創新的華為科技,這些在各領域取得不平凡成就的當代奮斗故事是廣大青年學子汲取精神養分的重要思想寶庫。
創新載體,巧用數智媒介。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是思政課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以創新思維為引領,推進故事化敘事與人工智能結合,重構與創新敘事體系,進一步鞏固和拓展思政育人陣地。
故事化敘事向多模態、影視化故事敘事轉變。其一,依托人工智能的圖像生成和處理技術,以更為直觀化、可視化的形式呈現靜態的中國故事,充分展現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提升思政教育故事化敘事的育人實效。圖像生成與處理技術可根據中國故事的具體內容、時代背景、故事風格自動生成、智能匹配與其相契合的繪畫、動畫等元素,為學生提供更為直觀化、形象化的視覺感受,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故事、紅色故事、新時代奮斗故事的魅力,增進學生對故事的理解與認同。其二,依托人工智能的視頻制作與編輯技術將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融為一體,將各形態的元素加以匯總整合、自動編輯、智能合成,打造融視頻、動畫、音頻、文字等多種元素于一體的視頻作品,運用視覺語言講述中國故事,優化學生學習體驗,激發學生情感共鳴。
故事敘事向個性化故事敘事、互動性故事敘事轉變。其一,伴隨社交媒體、智能終端的發展,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智能算法模型可實現對用戶主體微觀行為數據的搜集和分析,用以作為教師判斷和考量學生群體對思政相關主題內容、故事議題的關切情況,為思政教師結合用戶主體的故事學習偏好、學習需要提供“量身定制”的故事版本奠定基礎,繼而使得分眾化、個性化故事敘事成為可能。例如,人工智能可基于學生的學習表現、檢索記錄、瀏覽時長等對學生進行“精準把脈”,提供與其個性化學習偏好相契合的故事作品,推動故事內化。其二,依托人工智能的非線性傳播優勢和互動優勢,讓學生直接參與故事建構,推動學生從受眾身份向故事創作者身份轉變,賦予學生更多的創作自由,增強其學習體驗。例如,思政教師可在故事敘說中融入數字游戲、互動課件等,讓學生以虛擬在場的方式參與到數字敘事場景中,身臨其境地感受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單向性話語輸出向智能化敘事轉變。故事敘事以單向性的話語輸出為主,而人工智能賦能故事敘事,經AI軟件的二次創作后,可實現對人類聲音的智能模擬,既可讓李白、杜甫、王安石、白居易等歷史名人“出鏡”講解中國故事,還可以AI數字人的方式進行紅色故事講解,在跨時空對話中觸發學生對這段共同歷史記憶、文化記憶、集體記憶的回溯。
(作者單位:吉林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