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睡前刷手機似乎成了習慣,可要是回到幾百年前,沒有這些電子玩意兒,人們晚上都在干嘛呢?難道天一黑就只能乖乖睡覺?其實古人的夜生活可比我們想象的精彩多了,甚至有些玩法,放到現在都能算時髦。
就說皇宮里的夜晚吧,可不像電視劇里演的那樣安靜。唐玄宗時期,宮廷里的夜宴,常常持續到后半夜。楊貴妃喜歡的《霓裳羽衣舞》,多半是在夜里表演的,舞姬們穿著綴滿珍珠的舞衣,在燭火下轉動時,光影流轉得像天上的云霞。
他們愛玩的“雙陸”,棋子是用象牙雕刻的,棋盤上還嵌著螺鈿,皇帝和妃子對弈時,太監得蹲在旁邊,捧著骰子,輸了的要罰喝加了桂花的酒,笑聲能傳到殿外。
文人們的夜晚也挺有滋味。宋朝的蘇軾,尤其喜愛于夜晚之時出門游玩。他在《記承天寺夜游》中記述,時常與朋友一同于夜晚間漫步而行。
那時候的文人,常會約上三、五好友找個臨河的酒樓,點上一碟茴香豆,一壺黃酒,還會玩一種叫“射覆”的猜物游戲,學者王水照在《宋代文學通論》中說這種游戲考驗的不僅是聯想力,更是對詩書的熟悉程度,誰要是能一下子猜中,能被稱贊好幾天。
普通百姓的夜晚雖然沒那么講究,卻也熱鬧得很。北宋的汴京,夜市能開到三更天。街頭巷尾,皆有小攤販。那賣糖人的師傅,手中的銅勺快速轉動,片刻之間,便捏出了一個孫悟空。小孩們攥著銅錢,紛紛擠上前去,高舉著糖人,不舍得將其吃下。
玩擊壤的,大多是壯漢。他們脫了外衣,露出胳膊,把木板扔得老遠,圍觀的人,跟著喊好,輸了的要給贏的買碗餛飩,熱氣騰騰的湯里,飄著蔥花,混著街上的吆喝聲,特別有煙火氣。
《東京夢華錄》里說,馬行街的夜市,即便是在冬天也暖得不用穿上那厚厚的襖子。
到了節日的時候,夜晚就更熱鬧了。元宵節的晚上,無論是京城,還是小縣城,都將會掛滿花燈。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中曾寫道,在元宵節之時,街上那琳瑯滿目的花燈之多,將那原本漆黑的夜晚映照得如同白晝一般。有紗燈、琉璃燈還有小孩子喜歡的走馬燈,燈里的小人轉起來,就像在演皮影戲。
玩“藏鉤”的年輕人里頭,姑娘們藏鉤子的時候,會悄悄地把它塞到袖口里;小伙子要是猜不著,就特意說在頭發里,把姑娘們弄得臉紅紅的,接下來去打他。輸了的人得被罰喝酒,而且那酒里經常偷偷地加了些甜水,這就是當時年輕人表達心意的一種小默契。
鄉下人的夜晚相對簡單些,但也不單調,夏天的晚上,村民們會搬個板凳,坐在院子里,大人輕輕地搖著蒲扇,愉快地聊天,聊的大多是今年的收成,亦或是誰家的孩子考取了秀才。
孩子們聚在一起玩斗百草,采來的草,有狗尾草、蒲公英還有那叫“打不死”的馬齒莧。當拉斷別人的草時,他們得意極了,直在地上蹦。
有時候他們還會進行比賽,看誰捉的螢火蟲數量多。把小瓶子掛在床頭,夜里醒來的時候,看看就仿佛懷揣著一顆小星星一般。
民俗學家鐘敬文在《中國民俗史》中提到:這實際上是在農耕社會中,孩子們了解自然的一種方式。他格外強調了這種方法于當時社會環境里的重要性,能讓孩子們經過與自然的接觸,漸漸去認識他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
有些特殊職業的人,夜晚還在忙碌。古代的更夫,就得整夜地巡邏,手里的梆子“咚”地敲起來,嘴里喊著“天干物燥,小心火燭”。
客棧里半夜的時候,時常有趕夜路的商人前來歇腳。伙計們忙完活兒之后,便湊在一起玩“六博”。那棋盤是用木頭精心地刻制而成的,棋子則是曬干了的桃核。若是輸了的話,就需要給大家燒水泡茶。
其實古人的夜生活,遠比我們想的要豐富。他們沒有電子設備,卻靠著這些有趣的游戲和活動,把夜晚過得有滋有味。
那些簡單的娛樂里,藏著他們對生活的熱愛,也藏著不同階層的文化印記。現在想想,偶爾放下手機,和家人朋友聊聊天、玩玩游戲,是不是也能找到些古人的樂趣呢?
參考資料:
《東京夢華錄》(宋?孟元老)
《帝京景物略》(明?劉侗、于奕正)
《唐六典》
《宋史?禮志》
《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史》(朱大渭等著)
《唐代宮廷娛樂研究》(王克芬著)
《中國古代游戲史》(崔樂泉著)
《宋代文學通論》(王水照著)
《中國民俗史》(鐘敬文主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