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張頤武隨全國政協調研組在敦煌調研文物保護。(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張頤武:第十三、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常委,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觀自在”的書法條幅懸于張頤武辦公室近20年了。紙色由米白轉為泛黃,邊緣卷起毛邊,像被指腹反復摩挲的書脊。這三個字,與其說是佛偈禪語,不如說是他穿透喧囂的澄澈心境。
“觀”字為先,是學者的本分——目光如尺,丈量世相,而“自在”,則是超然于立場之外的清明。面對文化現象的激蕩、代際焦慮的洶涌或新興業態的爭議,張頤武鮮少被情緒裹挾。如同條幅歷經風煙而墨色沉靜,他的思考始終帶著一種透徹——在眾聲喧嘩中,持守一份學者的冷靜與客觀,只為更清晰地映照時代。
觀·新潮
觀網絡潮涌如觀自在,新芽破土終成林
在曾經的北京宣武區的胡同深處,少年張頤武蜷在父親的書堆里成長。契訶夫筆下那些“很短,但人生況味極豐富”的故事,浸潤了他。俄羅斯文學對小人物命運深沉的悲憫與洞察,成為他理解世界的第一個支點。“契訶夫的小說中,那些人生的角度、想法、感慨和意味,對少年人的成長太有用了。”
如果說契訶夫塑造了張頤武觀察世相的視角,那么錢鍾書的《管錐編》,則為他鑿開了另一重思想天地。這部鉤沉中西典籍的巨著在他眼中升華為一部包羅萬象的“人生之書”。“錢先生那種睿智、透徹的分析,讓你能把很多盤根錯節的人生問題一下子看透。”至今,他的書架上仍珍藏著錢鍾書著作的多種版本及珍貴手稿集,書頁間密布的蠅頭小楷批注,無聲地積淀為他觀照世事的深厚底蘊。
浸潤經典淬煉出的敏銳,總讓張頤武比旁人更早聽見文化潮汐的涌動。1999年,當臺灣網絡寫手痞子蔡的第一部網絡文學作品尋求出版時,張頤武應邀作序,題為《讓時間去說》。彼時,“網絡文學”四字尚帶草莽之氣,學界多有疑慮,他卻已清晰預見其生命力。
時間言說20年,從《悟空傳》的桀驁不馴到《繁花》的滬上風情,從天馬行空的玄幻到《大江大河》《風吹半夏》的堅實書寫,網絡文學已蔚然成林。張頤武不僅是這場壯闊生長的見證者,目睹其從邊緣走向主流,更是積極的闡釋者和推動者。
“在近20年中國文學的發展中,網絡文學一直是一個重要的文學現象。”張頤武強調,手指無意識地輕叩桌面,“它現在已經和紙質文學形成‘雙峰并峙’乃至超越之勢。在傳統文學失卻轟動效應之后,網絡文學逐漸伴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和互聯網發展一道成長起來,儼然成為中國文學中最大的新增量和新空間。”
這份對“新”的擁抱,源于張頤武對媒介革命重塑文化表達的深刻體認。他將網絡文學連同微短劇、短視頻等蓬勃的新形態,一并歸入“新大眾文藝”的版圖。其“新”,不僅在于與網絡、新技術、文化創意產業的深度咬合,更在于其主體是年輕一代——他們是創造者,亦是欣賞者。
“中國文藝未來的諸多新趨勢與新可能,都在新大眾文藝中率先萌發、激蕩。需深掘傳統精髓,展現中華文化深邃內核;需增量提質,從‘高原’向‘高峰’攀登;更需依托新平臺、新工具、新媒介持續創新創造,厚植文化底蘊與家國情懷,同時涵養世界眼光。”
在·此岸
在喧囂浪濤中錨定此岸,以理性丈量代際深度
自1980年踏入燕園,到1987年站上講臺,張頤武在北京大學數十載光陰,始終與青春比鄰。校園仿佛一個奇特的時空褶皺,讓他得以長久棲身于思想的春天。“這是做教師最大的幸福。”他如此形容,“一波波學生來了,而你卻仿佛留在時間的此岸,永遠迎接最新鮮的頭腦,感受時代前沿的脈動。”
這份持續的“在場”,成為張頤武理解青年、進而洞察社會變遷的基石,也淬煉出一種近乎本能的體察力。面對當下年輕人普遍表達的生存焦慮與競爭壓力——“內卷”“躺平”成為流行語匯,他習慣性地調準了歷史的景深鏡頭:“每一代人都覺得自己壓力大。60后自稱‘第四代人’,70后、80后都這么講。競爭激烈嗎?當然。但回望過去,‘包分配’時代崗位間的巨大差異,其殘酷性未必遜于今日。所謂‘內卷’,很大程度上是用新詞描述舊現象。”
以學者的嚴謹和過來人的溫情,張頤武在著作《年輕時》一書中,拆解了物質焦慮的跨時空呼應:70年代青年結婚追求的“三轉一響”(自行車、縫紉機、手表、收音機),200元彩禮的“重量”堪比今日20萬元;80年代文學作品里描繪“沒地兒談戀愛”的窘迫(王蒙《風箏飄帶》)、住房擁擠的苦痛(劉心武《立體交叉橋》),其核心困境與當下年輕人面臨的挑戰,在本質層面遙相呼應。
歷史在此刻,顯露出其循環往復的肌理。這種穿透表象的洞察,源于張頤武與青年常年保持的真誠對話。對于年輕人的苦悶,他懷抱深切的理解,但也秉持一份溫和的警惕:“當代青年擁有著父輩難以企及的開闊的全球視野與文化自信。國家發展帶來的精神定力,讓年輕人‘發現自家無盡藏’,對漢服、博物館、傳統哲學興趣盎然。”他話鋒微轉,“然而,也需警惕信息洪流對深度專注力的稀釋。”
面對“碎片化娛樂蠶食深閱讀”的普遍憂慮,張頤武不主張簡單的二元對立。他的書房本身就是其文化觀的最佳隱喻:厚重的黑格爾《精神現象學》與手機里跳躍的微短劇App并存。“喜新不厭舊是關鍵,新大眾文藝活力四射,但古典詩詞的反復咀嚼、優質長劇的一倍速觀看,如同‘思想體操’,能拓寬精神韌性與寬度——就像體操運動員,多年不練,韌帶一拉仍能踢得極高。”他始終鼓勵年輕人趁青春多讀“難的書”,為精神世界打下厚實的底子。
這份對青年精神圖譜的深度測繪,不僅止于觀察與理解,更驅動張頤武投身建設性的公共對話場域。在他看來,社交媒體平臺是凝聚社會共識、傳遞正向價值觀的重要陣地。作為國內最早一批在博客、微博開疆拓土的文化學者,他的網絡足跡幾乎與中國社交媒體發展史同步延伸。對他而言,這遠非個人觀點的宣泄口,更是弘揚時代強音、參與社會建設的“擴音器”。
這份“擴音器”的作用,常化作潤物無聲的實踐。如今,張頤武的微博,鮮少激烈爭議,更多是對時事的平靜注視與發問。他像一位在信息洪流中撒網的擺渡人——轉發一條民生政策,附言“好政策更需好執行,決策能否直達基層”;點評某網紅城市現象時提醒“文旅不是復制爆款,長效的旅游發展也需要關注持久運營”……
這些短評總能在評論區蕩開層層理性的回響:年輕人分享家鄉文旅嘗試的得失,基層公務員補充政策落地梗阻……張頤武不追求眾聲附和,但求一寸有一寸的思考回音。
公共言說的疆域愈廣闊,爭議的波瀾愈難以避免。面對喧囂,張頤武展現出學者特有的定力:“在公共平臺發言,誤解甚至責罵難以避免。有人把網絡批評視作‘終審定讞’,實則大可不必。風過耳而已。”他的聲音平靜而堅實,“關鍵在于,所言是否植根于可靠的事實,經得起邏輯推演與時間沉淀。只要線上言行與線下人格始終如一,真誠坦蕩,便足以立定腳跟,無懼風雨。”
自·遠行
自塵煙中窺見微光,至提案紙上的千鈞足跡
2022年夏末的一個黃昏,張頤武如常在北大校園里散步。途經一處回收站時,一個畫面突兀地撞入眼簾:一位約莫50歲、穿著樸素工裝的保潔員,正利用短暫的休息間隙,捧著手機看得入神。屏幕的光映亮了她專注的臉龐,上面正上演著典型的微短劇場景——人物對話如連珠炮,情節沖突直白緊湊,幾秒一個反轉。
“那時微短劇才剛萌芽不久,但它已經如此深入地滲透到最基層的普通勞動者生活中了。”學者對文化現象的敏銳嗅覺,讓張頤武幾乎瞬間預判:這種嫁接于短視頻基因與網絡文學敘事的新形態,將迎來難以想象的爆發式增長。時間又一次印證了他的預見:2024年,國內微短劇市場規模如火箭般躥升。
“微短劇的出品數量很大,生產制作也較為簡單,行業發展迅猛,是未來影視和互聯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張頤武的語氣帶著一種建設性的樂觀,“當大多數人都能如此便捷地沉浸在手機屏幕的故事里,文化消費的壁壘正在被打破,遠超出我們書齋里的想象。”
洞察迅速凝結為提案。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張頤武提交了《關于促進微短劇健康發展的提案》。彼時,距離回收站前那一瞥,已過去一年多。這一年多,張頤武的角色悄然轉換,從書齋里的觀察者變身為深入一線的調研者——他與從業者深入交流,埋頭分析國內外用戶數據,解剖爆款案例的成功密碼與潛在問題。
“其實在2022年,微短劇剛剛露頭時,我就嗅到了這股不同尋常的氣息。外國人也很喜歡。更為重要的是,相較于以往單個作品贏得口碑或者市場認可,短劇是帶著中國網絡文學基因的龐大行業,引領了全球的流行文化和產業,短劇出海,當然算是文化輸出。”張頤武肯定了微短劇作為“新質文化生產力”的蓬勃活力及其在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促進文化出海方面的巨大潛力。但隨即,他話鋒一轉,直指行業狂飆突進中暴露的“蘿卜快了不洗泥”的粗放狀態:內容同質化、低俗化傾向抬頭,制作粗糙,出海過程中存在無序競爭和文化折扣風險。
條分縷析后,張頤武提出系統性建議:“亟須建立科學合理的內容質量分級與審核標準體系,推動健全行業評獎激勵機制以引導精品創作,優化出海引導政策以提升文化傳播效能。”這件凝聚了他深入思考與扎實調研的提案,經深化完善,最終化作民進中央集體提案。
“建言獻策絕非書齋里的空中樓閣,”談及此,張頤武神情肅然,“一件提案也許只有千余字,但字字句句背后,是海量的實地調研、數據分析和系統性研究的支撐。政協平臺的價值,不僅在于為政策制定提供學理依據和現實參考,更在于能及時喚起社會各界對新興事物、復雜問題的關注與理性討論。”
張頤武的目光,既投向歷史的縱深,理解每一代人困境中的“常”與“變”,更聚焦于當下的脈動,在媒介技術的迭代中辨識并呵護那些真正扎根于大眾、承載著時代精神的文化新芽。
這份在思想與行動間自如穿行的姿態,恰如古人所言“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于張頤武而言,“藏”是沉潛于燕園書齋,涵養觀照世事的底蘊;“行”則是將淬煉出的洞察,投向青年一代的焦慮心緒、文化產業的狂飆突進,最終化作案頭凝聚深思的提案。
辦公室那幅“觀自在”依舊懸著。紙色愈深,墨痕愈沉。
記者手記:
靜水流深
采訪張頤武需要一支高效運轉的錄音筆,他講述觀點時語速飛快,仿佛思想本身在追趕時間。這并非炫耀,更像一種屬于知識分子的職業習慣——將龐雜的觀察與思考,壓縮進高速的語言通道。
然而,這速度的表象之下,藏著一種奇異的沉靜。他的眼神專注,鮮少被外界雜音擾動,如同辦公室里那幅靜默的“觀自在”。能夠感覺到,每個快速吐露的詞句背后,都經過書齋深處漫長的沉淀。他談論青年焦慮時的歷史景深,剖析文化現象時的系統框架,都印證著這種“快”背后的“深”。
當最后一個音節落下,辦公室重歸寂靜。那思想的瀑布奔騰不息,其下自有沉靜淵流,映照著時代深處的溫度與脈息。
記者:李京
文字編輯:王亦凡
新媒體編輯:石偉強
審核:李木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