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上海迪士尼又放大招了,推出的新展覽“皮克斯奇旅”刷屏了。
明星歐陽娜娜和曹駿出現在了展覽現場
皮克斯動畫工作室七部深受喜愛的經典影片串聯起整個展覽。皮克斯,這個用想象力與科技編織夢境的造夢工廠,早已將一個個關于成長、勇氣、家庭、夢想與愛的故事,深深烙印在我們的心靈深處。
走進迪士尼,你會看到奇妙的景象,很多時候這里的成年人比孩子多,他們玩得比小孩還快樂。小部分人來這里遛娃,大部分人來這里解壓,其中更有一批追星的人,來看“女兒”的人,來求一個“空氣抱抱”的人。
到底還有誰會說動畫、玩偶、手辦、卡牌是小孩子的東西?在這個崇尚理性主義的時代里,成年人才是更需要“情緒伙伴”的人。
還記得幾年前,凌晨三點的上海迪士尼樂園外大排長龍,人們等待著一只粉色小狐貍的“上班”時刻或者是她衍生品的發售。有人甚至提前六小時就位,只為換取與玲娜貝兒短短30秒的擁抱互動。數據顯示,迪士尼中國授權消費品近年取得了兩位數增長,其中毛絨玩具銷售連續三年保持50%的平均增長率。繼迪士尼的川沙妲己玲娜貝兒之后,最近,很多人都說他們把此生的最瘋狂都獻給了一個“丑娃娃”。但人們愛的就是她不夠標志美的可愛。
在不確定性和壓力下,年輕人渴望心靈慰藉,毛絨玩偶、療愈香氛、手工DIY等治愈好物成了他們的心靈寄托。有一份新出爐的《2025年輕人情緒消費趨勢報告》更能說明情況:數據顯示,88.2%的年輕人覺得自己處于有壓力狀態,而消費成了他們緩解壓力的重要方式,近9成消費者認為消費有助于緩解壓力,超6成消費者覺得消費是取悅自己的方式,消費不再只是滿足物質需求,而是成為了情緒調節的手段。當現實的人際關系復雜難測,年輕人似乎找到了更輕盈的陪伴方式。
比如,原本用來陪伴孩童入睡的Jellycat,它現在的消費主力已經變成了迷戀毛茸茸的成年人。
“小而可愛”的Chiikawa熱潮前段時間席卷了日本與中國。日本的年輕人說喜歡Chiikawa的原因是“努力卻得不到回報、總有突發噩耗……現實生活越來越難熬,(很多動畫片)仍然很快樂、很圓滿,但事實并非如此,而Chiikawa反映了這種‘人性’。”
最近風口浪尖上的Labubu,有人喜歡它也是因為夠“看起來不好惹”,尖牙、異瞳,兼具“丑萌”與暗黑風格,被解讀為"對抗社會規訓"的象征,“它像極了加班到崩潰還強顏歡笑的我自己”……因此,我們能感覺自己的某些情緒被表達,然后被接納了,慢慢地就此消解。人們購買的正是這個“表達-接納-消解”的過程。
也許你自身也感知到這種變化的發生。
我們正從“占有”的消費主義,
走向“擁有”的存在主義。
在我看來,所謂的“情緒經濟”的本質是“擁有一個接納我所有情緒的伙伴”,只不過獲得ta的途徑是購買。但這并不影響我和ta之間的關系,以及ta帶給我的意義。每一個“情緒伙伴”的背后都被賦予了戳中現代人心趴的設定:喪、不乖、不愛順從、療愈、自我……好像沒人再喜歡童年記憶里那個乖巧可愛但任人打扮的娃娃了。
當然,在這輪從未有過的“情緒經濟”浪潮中,也不光涌入了追求“心價比”和“精神伙伴”的年輕人,還混雜著掮客和買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預測誰是下一個“情緒伙伴”界的其中頂流。會是CRYBABY嗎?在6月中下旬時,二手交易平臺上,CRYBABY系列的成交均價在30天內上漲了超過30%。連泡泡瑪特投資方嘉御資本創始人衛哲都在不久前對外表示,他預測在LABUBU之后,下一個爆款IP將是CRYBABY。
總之,“情緒”似乎將成為未來消費市場的絕對核心詞。那么,現在是誰開始重視起自己的情緒了呢?
從迪士尼“女兒經濟”到泡泡瑪特的盲盒狂歡,再到名創優品草莓熊的私域爆款,這些沒有故事支撐的IP何以讓年輕人如此瘋狂?情緒經濟已成長為萬億級消費藍海。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情緒消費市場規模將突破2萬億元,其中年輕女性構成核心驅動力。
這背后更深一層的邏輯其實是一場靜默的消費革命:
我們正從追求性價比的“物欲時代”,
邁入看重“心價比”的情緒經濟紀元,
是一場“精神療愈”運動。
年輕人以“真實感受”為標尺重構消費邏輯,而在這場變革中,女性消費觀念的轉型尤為耀眼,當傳統的人生腳本被重新書寫,“悅己消費”的哲學正在重塑整個商業生態。
相比男性在消費里更看重的功能性,女性更傾向于將購物視為“自我照顧”(self-care)的方式。抖音數據顯示,女性用戶發布“治愈好物”相關內容的比例是男性的2.3倍,她們更愿意分享那些帶來瞬間快樂的小物件。
2024年我國結婚率創歷史新低,30歲以上單身女性群體五年增長17%。“小幸福哲學”蓬勃生長——一杯聯名奶茶、一次玩偶合影、一個限量版盲盒,這些在上一代人眼中“不實用”的消費,卻成為當代女性對抗焦慮的可選擇方式。豆瓣“玲娜貝兒”小組中,一位32歲未婚用戶的發言獲得高贊:“給虛擬女兒買裙子比相親有趣多了,至少它不會judge我的年齡和收入。”
當女性主義的熱度逐漸降溫,它似乎以一種更潛移默化的方式開始影響世界。在傳統敘事中,女性被期待成為溫柔、順從的“完美客體”,而如今,她們通過選擇“情緒伙伴”,重新定義了自我與世界的連接方式——可以是暗黑的、叛逆的,甚至是不被規訓的。未來的IP流行會更迭,但這場轟轟烈烈的“情緒消費”,或許早已悄然改寫了商業與性別權力的規則。
編輯:Yijie
設計:樂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