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改變生活...
大家好!我是亮哥,一個整天琢磨人腦子咋想事兒、咋改變事兒的學習認知心理治療的心理咨詢師。
這一期節目我們聊一個特別容易讓人陷入焦慮和不滿的陷阱——就是總覺得人生啊,得有個“標準答案”。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超市里的罐裝可樂、罐裝啤酒,味道都差不多?
因為它們有標準生產線,追求的就是一模一樣。但葡萄酒呢?那可就千差萬別了!為什么?因為年份不同,天氣不一樣,葡萄的味道就變了;釀酒師不一樣,手法不同;用的木桶不一樣;運輸的距離長短也不一樣, 所有這些“不一樣”,才造就了每瓶葡萄酒獨特的味道和價值。
想象一下,如果全世界的葡萄酒都被規定成一個“標準味道”,那它跟罐裝可樂還有什么區別?它的魅力,它的價值,不就一下子跌到底了嗎?
其實我們的人生,也是一樣的道理。
· 不要把“標準”當成“目標”
學業、工作、個性、我們取得的成就…… 這些東西,如果我們也迷信一個所謂的“標準”,誤把這個“標準”當成了必須達到的“目標”,覺得只有活成那個樣子才放心、才成功、才夠好…… 那完了,你這一輩子,很可能就會陷入對自己的永不滿足。
因為,世界上根本沒有人能真正活成那個“標準”!真的,一個都沒有。
你再厲害的發明家,可能也借鑒過別人的想法吧?再無私的慈善家,夜深人靜時,會不會也覺得自己虧欠了家人?再偉大的媽媽,也有被熊孩子氣得想爆炸、失去耐心的時候吧?
就算是蝙蝠俠,他那酷炫的裝備,不也時不時出點低級故障嗎?
就連我們以為最“標準”的工具——指南針,它指的方向也只是個“大概”;你手上那塊號稱全世界最精準的手表,跟你心里感覺的“時間快慢”比起來,它的分針秒針,也只能是個“參考”而已。
想想那些從小聽公主童話長大的女孩們。
她們認定自己是公主,相信會有一個王子,不知從哪兒冒出來,為她打敗怪物,騎著白馬娶她,從此幸福快樂…… 但她們真的在乎白雪公主是什么性格嗎?人魚公主付出了什么代價嗎?豌豆公主有多嬌氣嗎?或者,她們自己到底是什么性格呢?很多時候,她們并不在乎。結果呢?這種“標準公主夢”撞上現實世界,往往摔得挺疼的。因為那個“從此幸福快樂”的結局,在現實中,技術上很難做到,邏輯上也不太成立。
· 相信了“標準”,必然會帶來“失落”
我們從小到大,是不是也被灌輸了各種“標準”?學校里,一百分就是標準。
我們考的每一分,都像是在丈量我們離那個“完美”有多遠,決定了我們是“好學生”還是“差生”。
這樣長大的我們,很自然就以為:世界上真的存在“一百分”的生活、工作、婚姻、家庭、人際關系,甚至,沒人跟我們商量過規則,我們就稀里糊涂地接受了“人生可以被分成贏家和輸家、勝利組和失敗組”這種設定。
一旦相信了“標準”的存在,緊隨其后的,往往就是一連串的“失落”。失落本身不是壞事,它是學習和成長的契機。
但問題在于,很多人要花上幾年、十幾年,甚至更久,才能恍然大悟:我根本不需要活成那個“標準”的樣子!
人類學家講過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故事。新幾內亞有個部落,歐洲人教他們踢足球。你猜他們怎么玩的?他們把規則改了!改成每一局比賽,必須雙方踢成平手,這局才算結束!要是踢不成平手?沒關系,他們可以連續踢上好幾天!這種“不想分勝負”的思維,是一種非常原始的智慧。這個例子太有力量了,它提醒我們:“凡事都要爭個輸贏”,只是萬千思維方式中的一種,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都認同的!
但看看我們現在呢?
跑步要計步排名,種花要拍照比美,做個蛋糕也要發朋友圈求點贊…… 只要能分出高下的,我們都要分個勝負。現在連人生本身,我們都忍不住要分個“勝負組”。為了這個虛幻的“贏”,我們常常把心力耗費在違背自己真實感受的方向上。明明覺得辛苦、委屈了,還要硬撐,就因為不想“輸”。
朋友們,如果已經感到辛苦委屈,當然應該擺脫這種“處處都要拼勝負”的思維啊!這種思維,其實是自己給自己套上的枷鎖。
· 限制你的,是你一成不變的生活
再往深里看,我們從小到大的生活,其實不知不覺就被各種“既定”的日程、所謂“應該”做的事給框住了。一旦偏離這個軌道,很多人心里就慌,覺得自己犯了錯,甚至產生罪惡感。
心理學家發現,我們刻意養成的那些規律習慣,表面上是為了提高效率,但久而久之,這一成不變反而限制了我們的行為,讓思維變得遲鈍。就像早上起床、刷牙洗臉、通勤上班…… 這一套流程熟悉到幾乎不需要動腦子,像開啟了“自動駕駛”模式。但大腦是需要靈活思考、接受改變、保持開放的。這種“圖方便”的習慣,恰恰在一天開始就抑制了活躍的思考。
更有意思的是,研究發現,當我們意志消沉、感覺有點“當機”的時候,反而可能是創造力爆棚的時刻!為什么?因為你無法完全控制自己專注于那些既定規則了,這時,意想不到的新想法、突破性的思考,反而可能冒出來!科技發展不也常說“源于人性”嗎?
偶爾讓自己“宕機”放松一下,不僅能擺脫規則框架的壓力,還能激發大腦不同的思考模式,讓天馬行空的創意飛一會兒,這才像個活生生的“人”嘛!
而且,為了時刻讓自己保持在“正軌”上,一旦偏離就產生強烈罪惡感——這種超負荷的壓力,是會傷害我們寶貴的腦細胞的!這種損害,直接打擊的就是我們的創造力!
當然,生活有規律本身不是壞事,它帶來穩定感。但問題在于“一成不變”。有學者認為,規律的習慣就像“第二天性”,比如中國古代的儒家士紳,通過日復一日的練習,將得體的行為融入骨子里。而道家思想則更強調解放天性,順應內心的真實,追求個人的自由成長。研究東方文化的專家甚至開玩笑說,道家這種崇尚自然隨性的文化,很有意思。
為什么會有那么多“必須這樣做”的規則產生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社會競爭的壓力。
像學生要考試,畢業要找工作,大家都想提升競爭力,于是就有了“想要成功,你就必須這樣做!”的普遍認知。
-最后-
所以,亮哥想告訴大家:
1.生活有規律不是錯,但被“一成不變”和“必須的標準”綁架,就是問題了。
2.別對自己太苛刻!我們活著不是為了符合那些條條框框的規則。你的思考、你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3.持續的壓力就像不斷擠壓的皮球,壓得太緊,反彈的力量會更大,傷的是自己。
4.記住:你是有智慧、有創造力、有應變能力的人!
因此,適度的改變,給生活留點彈性,才能注入新的活力和創意。
最關鍵的是——活著,本來就沒有什么放之四海皆準的“標準”!只有最適合你自己的“劇本”!
常常提醒自己這一點:擺脫對所謂“人生標準”的迷信和偏執。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自己做主,去安排你的人際關系、你的事業、你的生活,而不是反過來,被這些關系、被社會的標準所擺布。
請相信,你的人生,絕不是流水線上那些一掰就開、味道千篇一律的罐頭。你是那瓶獨一無二、值得細細品味的葡萄酒。
好了,朋友們,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希望這期節目,能幫你松動一些內心關于“標準”的執念,更自由地去書寫屬于你自己的精彩故事。
我是愛琢磨的心理咨詢師亮哥,我們下期《重塑認知》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