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一個被數字屏幕包裹的時代,平均每2-3分鐘亮屏一次的現代人,或許早已遺忘目光穿透紙質書籍時的厚重感。
被疲憊和焦慮填滿的靈魂,開始向自然中尋求解藥,自然書店的興起,恰在回應這種渴望,不再滿足于封閉的商業書店,它可能是原木梁撐起的鄉野小屋,也可能是松林間半隱的玻璃穹頂建筑。當光線穿過天窗,在書脊投下流動的光斑;當山風掠過窗邊,輕掀起未合上的書頁。這種向往被晨霧與草木香氣浸潤的閱讀體驗,讓思想真正地在自然中生長。
一座好的自然書店,絕不僅僅是“把城市書店搬進山里”那么簡單。它應該像一棵樹,從土地里自然生長出來,與周圍的風物、村落、文化共生,成為一個讓閱讀回歸本真的精神棲居地。
▌夕陽下的書店 ?奧觀建筑視覺 AOGVISION
一座書店應該如何與腳下的土地對話?當鋼筋混凝土的現代建筑嵌入傈僳族世代棲居的古老村落,如何在保持建筑主體性的同時,與當地的自然文脈達成共鳴?由跡·建筑事務所(TAO)主持設計的怒江大峽谷先鋒書店用它的斜向屋面給出了答案。高聳的斜屋面既賦予空間強烈的精神性,更成為連接村落與峽谷的紐帶,怒江大峽谷先鋒書店正在以“非標準化空間”重構著人與閱讀之間的關系。
▌鳥瞰 ?奧觀建筑視覺 AOGVISION
▌村落與書店 ?奧觀建筑視覺 AOGVISION
書店選址于陽坡村面向峽谷的村口,天然具備強烈的自然特征與深厚的文化立場。陽坡村是一座傈僳族世代聚居的原始村落,遷徙至怒江流域后,以弓弩為代表的生存技藝適應了高山峽谷的環境。
隨著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筑更新與疊加,各種建造方式、材料與尺度在此交錯雜糅,村落整體呈現出一種獨特的拼貼感。這種豐富的肌理記錄了村莊長期演變的歷史軌跡,也構成了極具張力的場所背景。
▌夕陽下的書店 ?奧觀建筑視覺 AOGVISION
▌室外觀景平臺 ?奧觀建筑視覺 AOGVISION
面對復雜的自然環境,書店選擇以一種高度抽象、完全當代的方式進行回應。以簡潔有力的三角形坡屋頂作為基本形態,既呼應傳統坡屋頂,也可以看作對山巒的隱喻,令人聯想到風帆、飛行器或弓弩等意象,但更重要的是,它成為連接村落與峽谷的貫通性空間。
在中國古代,村口常是最具公共性的場所,既有到達的儀式感,也承載著村民之間交流與聚集的功能。陽坡村村口原本規劃為景觀棧道,并設有觀景臺,但過于獨立,反而割裂了村莊與自然景觀的聯系。基于此,建筑團隊對村口空間與景觀建筑進行了整體梳理,重新編織村口與內部空間的關聯,使其真正成為村落與峽谷對話的界面。
▌書店遠景 ?奧觀建筑視覺 AOGVISION
因此,特殊的場地條件激發了設計的獨特構想:一個向前伸出的體量。陡峭的坡地與高聳的山體共同塑造了體量外推的可能性,使書店本身成為一個凌空的平臺。置身其中,讀者被北、東、南三面峽谷景觀環繞,體驗如在云端行走般的奇妙感受。
▌通向室外觀景平臺 ?奧觀建筑視覺 AOGVISION
▌劇場 ?奧觀建筑視覺 AOGVISION
步入書店內部,空間敘事才真正展開。沿著動線在建筑內外漫游,會經歷一個此起彼伏、不斷變化的空間序列。書店共創造了兩條動線,一個在內部,從最上層高聳的咖啡區沿著室內臺階向下至中間層的圖書區,再到最下層的活動空間;另外一條動線在外部,從入口空間向前,沿著建筑的中軸線拾級而下,走向伸出的觀景平臺,塑造了一種獨特的觀景方式。
▌書店 ?奧觀建筑視覺 AOGVISION
▌咖啡廳 ?奧觀建筑視覺 AOGVISION
雙動線的設計還回應了項目的另一重要定位,先鋒書店不僅是一個經營空間,也是陽坡村的公共空間。建筑的主入口與陽坡村的主干道在同一條線上,室外動線連接起上下兩層的觀景平臺,組合成為一個面向村民和訪客24小時開放的公共空間。即便書店休息時,這條動線也依然是村莊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實現了文化空間與村落公共性的結合。
“建筑不僅是人與自然之間的橋梁,更是人與環境、文化的連接媒介。場地本身已經具有獨特的場所精神(genius loci),這種精神為設計提供了靈感。我們的任務是理解和尊重這種精神,同時通過建筑的形式與空間語言回應當地的文化背景和自然特征。”這是跡·建筑事務所(TAO)對于先鋒書店的構想。
▌入口 ?奧觀建筑視覺 AOGVISION
▌書店 ?奧觀建筑視覺 AOGVISION
建筑在這里既是謙卑的接受者,又是自信的創造者。這種設計的介入并非簡單的復制,而是通過在地性的理解,轉化為適應現代需求的空間體驗,從而創造出既符合當代功能,又能夠與當地文化相呼應的獨特場所。
▌村落俯瞰 ?奧觀建筑視覺 AOGVISION
而書店,也不僅是一個物理空間,更成為連接人工與自然的媒介。“我們希望人們能夠感知天、地、光、風以及道,在這些自然元素中找到內心的平衡與寧靜。我們想傳遞的生活哲學,是對自然的尊重與回歸,鼓勵人們在簡單與純粹中,找到內心真正的力量與方向。”
Q
先鋒書店如何通過“留白”來激發來訪者的想象力?
A
留白為感知和想象留出了空間。通過減少過度裝飾或干預,讓自然的光影、風聲、地形成為主角,來訪者能在開放與自由中,喚醒內心的感受力,實現自我療愈。
Q
建筑空間應該如何平衡“開放社交”與“孤獨庇護”之間的關系?
A
建筑空間應同時容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個體獨處的自由。開放與庇護并非對立,而是可以有機并存的。建筑可以塑造開放的場域鼓勵人們分享與互動,也可以塑造靜謐的空間讓人自處冥想,觀照內心。總之建筑應尊重人內心活動的多樣性,讓人在不同的狀態下,都能找到歸屬與安放自己的空間。
在云南大理南澗縣碧溪鄉,山脈的褶皺深處,藏著巖子頭村——一個漢、彝、白、傣、黎、哈尼六個民族共生的村落。當城市化浪潮席卷四方,這個僅有71戶人家的古寨,依然守護著原始的生命力,然而,如同許多偏遠鄉村,它也面臨著青壯年流失、宅院閑置、發展乏力等現實挑戰。
每逢周末,當老人們將孩子從鎮上的學校接回,村史館旁的廣場便瞬間沸騰。孩子們在青石板路上追逐嬉戲,為古老的村莊注入勃勃生機,這些奔跑的身影,正是鄉村的未來與希望。
于是,一個獻給多民族孩子的“禮物”應運而生,孔祥偉工作室作為蘑菇蘑菇兒童書屋的設計團隊,從一棵拐棗樹出發,在村中建造了一座兒童書屋。書屋從巖石中堅韌地生長而出,既成為文化的起點,又在古樹下,將歡樂的童年記憶輕輕托住。
薄霧籠罩的清晨,村民們在議事亭的長椅上等待清晨的陽光,身旁是晨讀嬉戲的孩童;日暮時分,村民放牧歸來,牽著鎮上歸來的孫女走進書屋——這里已成為她另一個學習與游戲的樂園。正是這個小小的書屋,凝固著代際間的互動,也點亮著未來記憶中溫暖的柴火與星光。
選址上,只有一處村史館旁兩棟老房子之間的小地塊可以利用,而其中生長著的一棵古老的拐棗樹,讓本就狹小的空間變得更加緊張,然而,這方寸間被賦予了巧妙的使命——尊重場地原有的記憶,讓這棵拐棗樹成為空間的主角。
“保留鄉村中的樹木和鄉村中的重要記憶,一直是我們改造鄉村重要的原則,正是這些記憶,造就了鄉村的魅力”,孔祥偉工作室這樣分享道。巖子頭村本擁有上百棵數百年樹齡的古木,呵護樹木早已成為村落的傳統。書屋選址處的這棵百年拐棗樹,更是承載著幾代村民的共同記憶。
然而,生于無量山脈的褶皺深處,書店想要融于自然,也意味著必須直面自然帶來的嚴苛挑戰。作為依山而建的原始村落,周邊僅有曲折且極窄的交通可達,大型建材運輸車輛無法抵達,騾子馱運成為主力,更小型的材料則依賴村民肩挑背扛。村內基礎條件同樣受限,自來水管道尚未完全覆蓋,頻繁的停水嚴重拖慢了施工進度。
這一切都迫使建筑師必須深入現場,在現場反復推敲、即時決策,同時,與村民的深度合作成為破局的關鍵。
設計團隊選擇駐村,與村民的合作也貫穿始終,深入細節。在混凝土的細部造型、交通空間的精準優化、彩色亞克力書櫥的鋼筋節點和欄桿的精細處理中,都是與村里匠人共同探討、協作實現的成果。村民們展現出驚人的創造力與動手能力,總能從務實角度出發,將巧思轉化為可行的效果。
“不完美的真實感,我想是鄉村建造的一種此時此地的策略,是呼應大自然的一種審美意識,這種意向符合鄉村建造的現實,可以理解為對過度標準化的建造理念‘入侵’鄉村的一種反思,而城市建造,可能屬于另外一種語境。”
而由此形成的粗糲美學,起初或許是鄉村有限建造技藝下的無奈選擇,但處于大自然與生命力的視角,這種粗糲便成為自然給予的饋贈,它超越表象,在更廣闊的生存語境中,以一種接納不完美的思維方式,呈現出返璞歸真的生存智慧。
“農村的空心化,解決之道需多維并舉,而在日趨衰敗的鄉村肌理中植入新的文化空間,對復興至關重要,是中國人精神故土的紐帶,更能為鄉村注入活力,甚至吸引人口回流。”蘑菇蘑菇兒童書屋,正是這樣一個被寄予厚望的活力引擎。
傳統書屋往往被視為嚴肅的閱讀空間,而蘑菇蘑菇兒童書屋卻突破“書籍容器”的單一功能,成為村民日常聚集的場域。在信息時代,鄉村文化空間的價值更在于其文化性、美學意義與精神感召力,因此,書屋被賦予了復合角色,不僅是安靜的閱讀角,也是充滿歡聲笑語的游戲場;不僅是一個目的地,更成為連接村史館與文化中心的活力紐帶。
建造過程中,兩個相互交疊的圓形屋頂意外呈現出“蘑菇”形態,像這座大山里數不清的蘑菇,在地域特征與建筑設計間,呈現著盎然童趣。同時,書屋也是一個充滿生機的“光容器”,設計巧妙地為光線留出通道:保留的樹洞、中心的采光圓洞、為減重預留的孔洞以及樓梯空間,拱形柱網與樹枝狀結構投下婆娑光影,與彩色亞克力書架折射出的斑斕光斑,在地面交織成一片童趣光域。
建成后的蘑菇書屋,迅速成為村里孩子們學習、玩耍的核心“游戲場”。在這里,鄉愁不再是固守傳統,而是讓文化如樹木般自由生長;鄉村不再是懷舊的鏡像,而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場域。
Q
蘑菇蘑菇兒童書屋通過了哪些空間的設計與構想來激活隔代之間的互動?
A
與書屋緊鄰的便是村子里的議事亭,中間是小小村落里唯一的村民小廣場,但議事亭大部分的時間是村子里老人休息和交流的地方,這本應該是議事亭承載的功能。議事亭是傳統的木構建筑,是純開放的空間,在做書屋的時候,我也想讓書屋能夠打開,這樣就能夠和議事亭形成沒有阻礙的空間上的溝通。
Q
為什么會選定蘑菇的造型?其不同角度與不同表情是否也在啟發兒童自主解讀空間?
A
書屋的造型源于圍繞著保留的拐棗樹展開的空間塑造,蘑菇的造型純屬空間形成之后的形似,除了像蘑菇一樣的造型,同時書屋也像一個小小的飛碟。是的,書屋不同的角度有著不同的表情。內部外部,感受也都不同,這種空間上的豐富性,也期待著孩子們自己的解讀。
在浙江桐鄉的江南水鄉深處,小橋流水、白墻黛瓦間,坐落著一座以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陸費伯鴻先生命名的書屋,這里,正在生長為滋養一方水土的“精神糧倉”。
龍南村伯鴻書屋是森上建筑打造的桐鄉“十分鐘閱讀圈”之一,遠離城市的喧囂,為靈魂開辟出一個寧靜的港灣,也讓深度閱讀與自我思考成為觸手可及的日常。書屋的獨特魅力,在于通過對鄉村閑置舊建筑的活化改造,將閱讀浸潤至水鄉的文化氛圍中。在圖書資源共享的同時,將嶄新的公共閱讀空間嵌入桐鄉的肌理,也成為人與自然、與文化之間最真摯的對話。
▌剖面圖
深植于對龍南村自然環境與人文肌理的尊重,龍南村伯鴻書屋的建筑形體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順應場地的約束與自然的脈絡,在有限范圍內巧妙沿水鄉駁岸與村路扭轉輪廓,實現與道路、河岸的和諧共生。
設計汲取傳統民居精髓,通過重疊的屋架與深遠挑檐,重塑建筑的文化身份,更創造出豐富的前廊、露臺等開放界面,這些半戶外空間模糊了室內外界限,自然貼合于村民日常聚集、交流與文化生活的真實需求。建筑的謙遜姿態使其隱于河岸蔥郁樹蔭之中,西側為茂密植被環抱,呈現著生動的場所特質。
而書屋的山墻設計主動呼應著河岸景觀,藏于其內的階梯巧妙延續了蜿蜒的游徑,自然地將人流導向二層閱覽室門前的開闊觀景平臺,活動流線與自然景致也在此銜接。南側大面積的落地門窗開啟時,室內空間與被植物環抱的小院融為一體,檐下區域貫通院落,形成開敞的半戶外活動區,來訪者可以充分沉浸于自然之間。
在功能塑造上,建筑將“打開的書籍”意象提煉為空間原型,疊置的組合形態回應書屋的核心功能,并融入傳統民居的元素,最終打造出具有在地文化氣息的閱覽空間。
作為鄉村書屋,不同于商業書店,其功能核心在于以“公眾聚集地”的角色服務于周邊村落。龍南伯鴻書屋采用了“文人工作室+鄉村書屋”的組合模式,將徐玲芬個人文學工作室引入一層空間,二層則作為基礎閱覽室。這種模式打破了單一的功能限制,兼具專業深度與公共廣度,使文化的內涵真正融入鄉村生活肌理。
設計團隊通過捕捉村民自發聚集的行為習慣,打造了一系列符合自然需求的“邊緣空間”。原本宅基地北側與村路間的狹小夾角,通過建筑立面的披檐巧妙激活,成為村民來往途中駐足休憩的落腳點。面向河岸的立面則以樓梯和露臺構建公共體系,大屋檐下的過渡空間成為觀景處,平臺下方則預留了供村民室外互動的區域。東側毗鄰村文化廣場,使書屋自然成為廣場的標志性節點;南側庭院與室內緊密連接,成為建筑空間的有機延伸。這些開放與半開放界面,持續吸引著村民的聚集與活動。
龍南伯鴻書屋的落成,如同一棵深植水鄉的樹,根系汲取記憶,枝干融入日常,在村民共創的滋養下自然生長,成為讓閱讀回歸本真、精神得以棲居的有機體。根植于對鄉村價值與記憶的敬畏,在這里,文化正在煥發著生生不息的自然活力。
Q
伯鴻書屋選址貼鄰水邊、靠近農田,自然條件對建筑設計構成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A
建筑自身隱于河岸樹蔭,西側被植被圍繞,北側又貼鄰道路。如何在有限的建設基地中打造文化節點、回應環境并不對周圍造成壓迫是設計需要考慮的重點。
Q
您會希望書屋為來訪者提供一種怎樣的生活方式提案?目前的運營狀態是否達到了您的期待?
A
目前伯鴻書屋已不定期的舉辦了社科分享、親子閱讀、“龍吟詩社”等活動。徐玲芬個人文學工作室入駐并開展日常的文學交流與講座。龍南村伯鴻書屋作為鄉鎮級的公共閱讀服務體系,豐富了各年齡層村民的知識拓展,又真正成為了鄉村振興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精神糧倉”。
自然書店,以建筑與自然的對話,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提案——放慢腳步、回歸自然,重新找回紙質書籍帶來的厚重與寧靜。當自然書店繼續生長,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見證鄉村的復興與繁榮,也為每一個尋求精神家園的人,點亮一盞溫暖的燈。
編輯|Kiki
文|Fernanda Zhang
設計|April
設計與圖片來源|跡·建筑事務所 (TAO)、
孔祥偉工作室、森上建筑
* 本文轉載自《時尚旅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