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1
落地窗外,遠山如黛,林海如織。陽光灑在玻璃窗臺上,灑在桌上的咖啡拉花上,也灑在她溫和的笑容里。55歲的冉光芳站在重慶市武隆區荊竹村的無有圖書館,端起一杯剛做好的拿鐵,遞給客人,熟練、沉穩又自帶一種鄉村女性特有的質樸和溫柔。
從務農的一把好手,變身為遠近聞名的鄉村咖啡師。她的腳下,是改變后的家鄉;她的手中,是泡出的醇香人生。
從烤煙到拉花,發生變化的生活
“以前只知道紅苕苞谷洋芋粑,連咖啡都不曉得是啥味。”冉光芳笑著說,“之前做夢都沒想到,有一天我會站在這個位置,專門為全國各地的客人做咖啡。”
冉光芳出生在荊竹村,這是仙女山腹地的一個高山小村,海拔在800至1300米之間,喀斯特地貌讓這里的土地貧瘠,祖祖輩輩都靠種烤煙為生。
“天不亮就要下田插秧,晚上還得燒火烤煙。”冉光芳回憶起那些年,嗓子低沉了一些,“一整年掙不了幾個錢,苦嘛,但習慣了。”
改變從2012年開始。那年,泥石路變成瀝青路,結束了“晴通雨阻”的交通困境,也把荊竹村拉進了旅游開發的大潮中。歸原小鎮項目落地,文旅融合的風吹進深山,冉光芳的人生,也悄然轉向。
2015年,武隆仙女山成功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荊竹村也迎來發展良機。以前“藏在深閨人未識”的天坑、峽谷、林海成為游客青睞的風景,破舊的豬圈、烤煙房,經過藝術改造成為茶鋪、圖書館,單純靠務農維生的村民們則在家門口找到了朝九晚五的工作。
旅游產業的發展不僅改變了村民的生活,還串起了村民們的希望與夢想。
冉光芳曾經勞作過的烤煙房被改造為了一棟由木瓦磚石與現代玻璃結構融合的兩層小樓,既是咖啡吧,也是鄉村圖書館。
臨崖一側,通透的落地窗外,晴天霞光漫天,雨后云海翻滾。四時風光各不相同,讓向往田園生活的游客慕名而來。
她起初是受聘為圖書館里的一名清潔工,每天負責擦桌子、洗咖啡杯。館里的年輕咖啡師看到她對咖啡充滿好奇,便開始一點點教她——如何稱豆、研磨、控水溫、拉花,每一個步驟她都記在一個小本子上,連睡覺前都不忘看一眼。
為了掌握拉花技巧,但又怕浪費原材料,趁大家都下班了,冉光芳就用醬油和洗碗劑代替咖啡和奶泡,反復練習。
她總說自己手拙,但憑著勤奮,一年不到,就熟練掌握了咖啡制作的各項技能,成功“出師”,成為館里的主力咖啡師,拿鐵、摩卡、卡布奇諾等各種咖啡,以及檸檬茶、奶茶等年輕人愛喝的飲品,她都能輕松駕馭。
咖啡和旅游,讓一家人一年能掙十幾萬
“我原來就擅長種地,做事情認真細致,這些習慣,在做咖啡時都成了優點。”她說著,俯身看著杯中的奶泡,手腕一轉,精巧的愛心圖案悄然浮現。
黃金周高峰時,她的店一天能賣出四五百杯咖啡。“大家還搶著買,有人還會找我合影!”冉光芳有點不好意思地笑起來。
對于像冉光芳這樣的村民而言,旅游業的發展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走向。“我以前種烤煙,本來以為一輩子就這樣了,做夢都沒想到會成為一個咖啡師。”冉光芳說。
從圖書館到她家,騎著電動車大概只有6、7分鐘的距離。她的月薪3000元起,每月有6天假,丈夫也在歸原景區里上班。
“一年全家人能掙十幾萬。我們以前哪敢想嘛。”沉浸在咖啡香里,聽愛說愛笑的冉光芳唱幾句山歌,聊聊小鄉村的變化。喝的也許就不只是咖啡,還有對未知和美好的向往。
村里的故事,也是時代的故事
在這個曾經閉塞貧困的小山村里,如今,每兩個人中就有一個吃上了“旅游飯”。
荊竹村曾經被山水鎖住出路,被貧瘠土地困住夢想。村民間流傳著順口溜:“有女莫嫁高山郎,貧窮難行愁斷腸。”但今天的荊竹村,已成為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評選的最佳旅游鄉村,年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達2.1萬元,農副產品年銷售額超2000萬元。
“以前是走出去,現在是引進來。”荊竹村所在的仙女山街道辦主任李鵬程說。
村莊的變化,離不開政策引導、人才引進和項目落地。當地建設采取“旅游景區+田園綜合體+美麗鄉村”的模式,讓村莊保持傳統肌理的同時也煥發出現代活力。老房子變身民宿、烤煙房改造成圖書館、村口的竹林被設計成打卡通道……保留的是鄉愁,創造的是未來。
為了增強“文化力”,荊竹村還設立了非遺傳習所,定期舉辦蠟染、木葉吹奏、豆腐干制作等傳統技藝體驗,讓游客與村莊的歷史溫柔連接。而咖啡館,成為這個文化融合的重要窗口。
“嘿,其實這不僅僅是一杯咖啡,它是我們對山村生活方式的一種表達。”冉光芳笑著說,自己在網友的評論中看到了這樣一句話,雖然不是很明白,但覺得很美。
咖啡香中,聽見山村的心跳
如今,無有圖書館成為荊竹村最受歡迎的文化空間之一。人們在這里讀書、對話,也在咖啡香中聽見山村的心跳。
“這里有Wi-Fi,也有鳥叫;有咖啡香,也有泥土味。”來自成都的游客張先生感嘆,“感覺生活的節奏在這里慢下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更柔軟。”
閑暇時,冉光芳喜歡坐在窗邊,喝自己做的卡布奇諾,看炊煙在遠山間緩緩升起。她說,原來覺得“咖啡是城里人的玩意兒”,現在才明白,咖啡和自己從小就熟悉的紅苕一樣,都是人們生活的慰藉,只不過載體不同。
她還常常成為游客口中的“人生導師”。“我常勸年輕人,機會來了要抓住,我這把年紀都能學會咖啡,你們還有什么怕的?”
有人建議她開直播帶貨,她笑著擺擺手:“不圖出名,只想把現在的日子過好,把每一杯咖啡做好,迎接來我家的客人們。”
高鐵開進武陵山,帶來新祈盼
今年6月27日,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高鐵疾馳而來,第一次駛入渝東南的群山深處。渝廈高鐵重慶東至黔江段正式通車,一條現代化的“鋼鐵巨龍”飛越烏江畫廊,掠過千峰疊翠的喀斯特群山,穿行于千年沉靜的武陵山腹地,將渝東南與重慶主城的時空距離壓縮到了一小時內。
對于冉光芳來說,這條高鐵不只是交通線,更是一道把小村莊與廣闊世界緊緊連接的紐帶。她期待八方來客走進村里,喝一杯熱騰騰的咖啡,聽她講山的故事、花的名字;她也在憧憬著,有一天和丈夫、女兒一起坐上動車去北京,實現去看看天安門、逛逛故宮的“小愿望”。
冉光芳的小女兒如今正在重慶讀旅游管理專業,她也準備畢業后回家鄉創業。女孩說,自己的夢想是用年輕人的方式講述家鄉的美麗,把這里打造成文旅新地標,讓更多人走進這片被山水溫柔環抱的土地。
冉光芳與小女兒、孫女。
荊竹村的故事,是鄉村振興的生動樣本。而冉光芳的故事,是那無數平凡村民中最鮮活的注腳。
未來,荊竹村將繼續拓展旅游業態,探索農旅融合、親子研學、戶外體驗等更多可能。而冉光芳,也會繼續站在她的咖啡臺后,為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做一杯溫暖香醇的咖啡,講述仙女山上最治愈的鄉村故事。
上游新聞記者 紀文伶 實習生 張敬宜 攝影/視頻 鄒飛 視頻編輯 鄒孟霖 美編 魏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