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美綏靖政策引發民眾不滿,對中國很“硬氣”的歐盟,為何一碰到美國就軟了?歐盟民眾都開始不滿,認為對美國妥協行不通,為何歐盟政客卻執意讓步呢?
據央視等媒體報道,隨著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計劃從8月1號開始,對歐盟商品加征30%的關稅,歐盟可以說徹底亂了套了。
首先是歐盟政客層面,分歧明顯。
一些人主張對美強硬,比如法國總統馬克龍,此前就表示堅決反對特朗普的加稅;
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朗格,也在社交媒體發文表示,自己對向美國再次退讓是否是正確的方式,持懷疑態度。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此前就諂媚美國的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布因為美國對歐盟的全面加稅要到8月1號才生效,所以歐盟此前準備好的對美國的反制措施,也暫停生效,延長到8月初以此為歐美貿易談判留出空間。
要知道,歐盟此前做出的一系列反制準備,是基于美國已經對全球主要貿易伙伴加征10%的關稅,以及對歐盟鋼鐵出口美國加征關稅之上的。
舉個形象一點的例子,這就好比說美國先給了歐盟一耳光,然后威脅還要插歐盟兩刀,現在馮德萊恩的做法,等于告訴美國,為了爭取不被美國插刀,之前那一耳光歐盟就白挨了。
所謂以斗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妥協求和平,則和平亡。
如果妥協對美國有用的話,如今的加拿大和墨西哥,為何還會被美國加征高額關稅呢?
要知道他們此前,可是同意向美國做出妥協,自己出錢出力組建邊境巡邏隊,幫助美國處理非法移民問題的。
這個道理如此簡單,以至于歐盟普通民眾都能理解。日前央視新聞對歐盟民眾的隨機采訪中,大部分歐盟民眾都認為,不應該繼續向美國妥協了。
為什么歐盟一些政客,就是理解不了呢?
其實,這跟歐盟政治生態有關。
通俗一點說,在過去幾十年充當美國“小弟”的經歷中,歐盟已經習慣了向美國妥協,尤其是歐盟委員會這種,不用對具體的歐盟各國人民負責,只站在政治角度務虛的機構,就更容易受到美國影響和操縱了。
在西方“民主制度”下,像法國馬克龍、匈牙利總理歐爾班這種政客,是得直接向本國人民負責的,你要是做出明顯不符合本國利益的事情,那就有可能在線下活動時被別人掌摑,甚至扔鞋底。
但馮德萊恩這個歐盟委員會的主席卻不會,就算歐盟決策失誤,她頂多換個機構,不會直面歐盟各國百姓的怨氣。
民主選舉制度下,有資格決定政策走向的人,不用直接面對選民的壓力。那么自然而然的,就走到了“何不食肉糜”的地步。
歸根到底,歐盟一些政客,在決定向美國做出妥協時,考慮的不是歐盟利益,而是個人的政治前途,是能不能討好美國,能不能借此獲得一個“政績”,指望他們對美國硬氣,顯然不現實。
還有一個可以佐證這一點的例子,就是以馮德萊恩為代表的一些歐盟政客,對美國一再妥協退讓的同時,面對中歐貿易摩擦,卻總是顯得非常“硬氣”,甚至明知道損害中歐貿易,不利于歐洲自身發展,卻依然要“不蒸饅頭爭口氣”。
為什么呢?
很簡單,中國奉行不干涉別人內政的外交政策,也不會霸凌歐盟,因此就算得罪了中國,損害了歐盟利益,也不會直接威脅到這些政客自身的地位和利益。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英國選擇退出歐盟,未必不是正確的抉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