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新出爐的《豎新鎮紅色小鎮建設初步規劃》正一頁頁展開,“1929年中共崇明縣委機關舊址”“豎河鎮大燒殺遺址”“崇明海界宅事件展覽館”“中共崇明施家河沿黨組織斗爭史展覽館”……這些名字如同一顆顆被悉心收藏的星火,終于在此刻被鄭重串聯?!俺醪健倍?,道盡這份規劃的審慎——紅色文化建設工程從不是速成之作,而是用時間沉淀的匠心。
豎新鎮是崇明革命星火的起點,建設紅色小鎮有天然根基,早于2010年便開啟紅色文化挖掘保護工程。那時,鎮里的會議室常亮至深夜,老同志們指尖在泛黃圖紙上圈點著,囑托道:“此項工程不是搭戲臺,寧肯慢三年,不能錯一處?!?/p>
這一慢就是15年。在此期間,工作人員踩著自行車成了全鎮“活地圖”,田埂上聽老農講游擊隊故事,祠堂角落辨認模糊標語;檔案員抱著放大鏡逐字研讀老報紙,連蟲蛀痕跡都細致標注。為核實一位烈士犧牲的時間,他們跑到百里外的烈士陵園,對著墓碑拍幾十張照片,回來與地方志逐字比對。
鎮里的梧桐樹添了15圈年輪,紅色工程的檔案柜也堆成了山:系統梳理《豎新文史集》,提供最完整、最系統的史料參考;市級專家團隊為6處紅色遺存“把脈”,精準劃定保護、保留、改造、恢復的不同路徑,一張“紅色地圖”逐漸清晰。
15年間,紅色基因在豎新鎮扎得越來越深。豎河鎮大燒殺遺址建成后,每年清明,中小學都會組織學生來獻花,聽親歷者后代講述先輩們的苦難與不屈;“紅色手作”工坊里,阿姨們用崇明土布縫制印著革命舊址的書包,孩子們背著它研學,成了動人的風景。80歲的村民宋慶忠見證著變遷:“以前只知這些地方有故事,如今修繕得越來越好,更多人知道了豎新鎮的紅色過往。這些地標就像坐標,告訴我們從哪里來,讓后輩記得歷史、珍惜當下?!?/p>
15人的紅色講解員團隊,上至80歲老者,下至00后青年,是這份用心的生動注腳。90后倪棟梁自小聽著地下黨“用火柴盒標記聯絡點”的故事長大,他常說:“家鄉磚瓦都刻著英雄腳印,不講好故事心里愧對?!彼麄冎v重大事件音色厚重,述趣聞軼事語調輕快,把史料熬成鮮活故事,讓歷史聽得進、記得牢。
打磨“紅色小鎮”的腳步從未停歇,而這份前行始終帶著15年沉淀的審慎。據豎新鎮相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崇明抗戰博物館有望遷址豎河鎮大燒殺遺址,豐富展陳;海界宅會議原址計劃啟動修繕,展陳將遷回原址,同步完善周邊設施;紅色旅游線路串聯起農商文旅資源,明強村旁的時光供銷社里,“1929咖啡”用醇厚香氣致敬歷史,杯身的革命故事讓游客在品味間走進那段光榮歲月。
豎新鎮部分紅色文化地標
1929年中共崇明縣委機關舊址
1927年,中共崇明縣委成立,陸鐵強任海門縣委書記,組織抗租暴動,同年被國民黨殺害;俞甫才為首任崇明縣委書記,后因斗爭犧牲。1929年,俞保元接任,秘密開展革命。縣委舊址復原區展現了革命時期的艱苦環境,會議室兼教室原為明強小學,保留百年建筑構件;辦公室陳設簡樸,擺放農具體現務實作風。
崇明海界宅事件展覽館
紀念1930年革命事件,縣委書記俞保元等計劃召開工農兵代表會議時遭國民黨包圍,48人被捕。俞保元、施季麟在獄中堅貞不屈,犧牲于9月9日。
中共崇明施家河沿黨組織斗爭史展覽館
該館分崇明火種、紅色堡壘、英雄輩出、卓絕斗爭4個部分,介紹當地地理位置、不同時期斗爭史、吳文斗等8位主要成員及模擬場景,傳承紅色精神,激勵后人。
豎河鎮大燒殺遺址
記述1940年7月30日日軍報復性屠殺:封鎖街道,將200多名男性趕至城隍廟掃射、燒廟,致120余人遇難,古鎮幾毀。該遺址為日軍暴行縮影,警示后人銘記歷史、珍惜和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