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的深圳,勒杜鵑把街道染成一片紅,我們 250 名黨員背著印著黨徽的帆布包出發(fā)時,每個人的筆記本扉頁都寫著 “不忘初心”。6 天的井岡山紅色培訓(xùn),要在革命舊址的青石板上重走初心路,讓老紅軍后代的講述喚醒信仰,方誠旅游(井岡山)國際旅行社安排的行程,像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連總說 “紅色教育太嚴(yán)肅” 的年輕黨員小林都紅了眼眶:“原來歷史不是書本上的字,是能摸到的溫度。”
住宿:標(biāo)語里的初心喚醒
抵達茨坪的傍晚,秋雨剛打濕黛瓦屋頂。退役軍人領(lǐng)隊老周站在民宿門口,指著門楣上的 “為人民服務(wù)” 木牌:“這是當(dāng)年紅軍駐扎過的老房子,每間房的標(biāo)語都不一樣,你們找找哪句最戳心。”
推開房門,土墻上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的紅漆標(biāo)語還帶著新漆的光澤,床頭柜上擺著《井岡山的斗爭》單行本,夾著張泛黃的老照片 —— 這間房當(dāng)年住過的通信兵,眼神亮得像山澗的星。“250 人按支部分房,” 方誠的地接小陳笑著說,“特意留了 15 間一樓房給年長黨員,每間都備了電熱毯,山里夜里涼。”
晚點名時,另一位退役軍人領(lǐng)隊老鄭站在院子里,軍靴磕在石板上響得像鐘:“當(dāng)年紅軍住這兒時,天不亮就出操,現(xiàn)在我們也按老規(guī)矩 ——6 點起床,繞村跑三圈!” 月光灑在他胸前的黨徽上,和墻上 “時刻準(zhǔn)備著” 的標(biāo)語映成一片暖光。小林喘著氣跑完步,抹著汗笑:“聽他喊口令,突然懂了‘紀(jì)律’兩個字的分量。”
舊址:老故事里的信仰傳承
次日清晨的茅坪,薄霧纏著八角樓的窗欞。老紅軍后代劉奶奶拄著拐杖站在毛澤東同志舊居前,懷里的藍布包磨得發(fā)亮:“這里的煤油燈,我父親見過 —— 他是司號員,夜里送信經(jīng)過,總看見窗里亮著燈。” 她打開布包,露出塊銅號殘片:“這是他吹過的號,1928 年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時,號聲蓋過了槍炮聲。”
250 人圍成的圈里靜悄悄的,只有劉奶奶的聲音在晨霧里飄:“他說共產(chǎn)黨員的骨頭是鐵打的,中了槍爬著也要把信送到,因為信里寫著百姓藏糧的地方。” 小陳在人群后悄悄給老人遞上小馬扎 —— 知道老人腿不好,特意從鎮(zhèn)上衛(wèi)生院借來的。后來才知道,這些老紅軍后代都是方誠花三年時間走訪 37 個村落請來的,“他們的故事,比任何解說詞都有力量”。
在黃洋界哨口,老周突然趴在戰(zhàn)壕里示范射擊姿勢:“我們退役軍人帶隊,就是要讓你們知道啥叫‘輕傷不下火線’。” 他指著彈痕累累的巖石:“當(dāng)年紅軍就趴在這兒,靠的不是武器,是‘死也要往前沖’的信念。” 有位 58 歲的老黨員跟著趴下,膝蓋磕在石頭上沒吭聲,小林說:“那一刻突然明白,為什么井岡山能點燃星星之火。”
課堂:紅墻上的初心承諾
培訓(xùn)的最后一天,方誠在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的紅墻上掛起 250 張宣紙。“寫下你的初心承諾,” 小陳遞來毛筆,“這些紙是用井岡山的竹子做的,能存五十年。” 老黨員寫 “多到基層走”,年輕黨員寫 “像紅軍那樣拼”,小林的字歪歪扭扭:“要做能吹號的人。”
劉奶奶看著滿墻的字跡,突然抹起眼淚:“我父親要是看見,肯定會說‘好孩子,沒忘本’。” 老周捧著本厚厚的留言冊:“這是方誠十五年收集的 12 萬黨員承諾,你們的也會收進去,明年我們拍照寄給你們,看看做到了多少。”
離別的清晨,250 人的帆布包上都多了枚方誠定制的紀(jì)念章 —— 正面是井岡山輪廓,背面刻著各自的承諾日期。老周敬禮的手剛放下,小林突然喊:“報告!我們還會來!” 車窗外的標(biāo)語漸漸遠去,但那句 “為人民服務(wù)”,像被井岡山的秋雨浸過,深深印在了每個人心里。
那些在舊址前的駐足、老人口中的故事、退役軍人的口令,還有方誠藏在細(xì)節(jié)里的用心 —— 從標(biāo)語的選擇到暖水袋的準(zhǔn)備,都讓這段紅色培訓(xùn)有了沉甸甸的分量。原來最好的紅色教育,不是灌輸,是讓你在觸摸歷史的瞬間,突然懂了 “信仰” 二字的模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