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34歲的毛主席遇到了危險,關鍵時刻,為引起敵人注意,故意把口袋里的銀元弄得叮當作響。
就是這兩塊銀元,救了毛主席的性命,當時發生了什么呢?
1927年9月,毛主席化名“張先生”,偽裝成一煤礦采購員。毛主席和潘心元、易子義一起從出發,目的地是銅鼓附近,那里將點燃秋收起義的第一把火。為了避開國民黨的重重封鎖,眾人選擇了一條崎嶇的小路,繞過了重兵把守的萍鄉。
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瀏陽張家坊的一家客棧,就在他們準備休整時,突然外面傳來急促的狗叫聲,緊接著是雜亂的腳步聲和呼喊聲。
“大事不妙!”毛主席心中一緊,想逃跑已經來不及了,幾個兇神惡煞的民團團丁沖了進來,槍口直指他們三人。
領頭的團丁讓所有人都站住別動,盡管毛主席掏出了礦上的證明,對方根本不買賬,把他們全部當做共產黨的嫌疑犯抓了起來。
就這樣,毛主席被押在了隊伍的最后面,等待他的是民團總部的嚴刑,甚至是當場槍決。
毛主席知道,如果逃不出去,不僅自己性命難保,起義計劃也將功虧一簣,必須想辦法脫身!突然,毛主席摸到了口袋里的銀元,在當時,兩塊銀元可不是小數目,能買不少日用品,對普通工人來說大致是一個月的工資了。
一個大膽的計劃就這樣想出來了,毛主席故意放慢腳步,假裝被石頭絆倒,走得越來越慢。前面的潘心元、易子義也在想辦法快速前進,一前一后很快拉開了距離,整個隊伍成了兩段。
當時,毛主席故意讓口袋里的銀元發出清脆的響聲,“叮當”幾聲后,身邊的團丁被吸引了注意力,借著這個機會,主席悄悄把銀元塞到了團丁手里。拿到銀元的團丁眼睛亮了,沒想到還能收獲一筆意外之財,原本兇狠的表情緩和了不少,畢竟他們都是為混口飯吃,誰跟錢過不去呢?
隊伍繼續前進,很快來到了一個拐彎處,一邊是稻田,一邊是山林,前后兩段隊伍拉開了距離。逃走的機會來了!“大哥,總部還有多遠?”毛主席裝作隨意地問道。收了銀元的團丁很快就明白了,用手指了指一個方向,暗示他可以逃跑。
機不可失,毛主席悄悄地向后退了十幾步,然后迅速沖進了林子。收了錢的團丁直到看不見人影了,這才大聲喊道:“有人逃跑了!有人逃跑了!”
就在大家手忙腳亂的時候,走在前面的潘心元和易子義抓住機會,在前面大聲吆喝:“快跑啊!各自逃命啊!”這一喊,整個隊伍亂成了一鍋粥,有些人趁機逃跑了。
毛主席趁著這個混亂,一口氣跑到了山林深處,找到了一個水塘邊,周圍長滿了茂密的草叢,這里是天然的藏身之地。趴在草叢里,大氣都不敢出,只聽見外面團丁們的呼喊聲漸漸遠去。
夜幕降臨,四周安靜下來,毛主席才敢從草叢里爬出來,試圖再找一個藏身地。此時的毛主席已經筋疲力盡,鞋子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腿上被荊棘劃得傷痕累累,艱難地穿行,一路上只有自己踉踉蹌蹌的腳步聲。
就在毛主席快要支撐不住的時候,突然看見前面有個人影,是敵人嗎?主席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走近一看,原來是一個挑著柴擔的農民,正從山上砍柴回來。農民叫陳九興,看到眼前衣衫襤褸、滿身傷痕的陌生人,沒有害怕也沒有多問什么。
善良的農民把毛主席帶到了吳家祠休息,一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能夠伸出援手,這份溫暖,讓主席終生難忘。
天亮后危險過去了,陳九興還為毛主席準備了干糧和草鞋,讓主席能夠繼續前行。解放后,主席專門給這位老農民寫信,稱他為“恩人”。
后來,毛主席每次回憶起這段經歷,都會感慨地說:“還是銀元管用!”在延安時,毛主席向美國記者斯諾詳細講述了這段往事,這也是他畢生唯一一次被抓捕,然后成功逃脫。
如果當時毛主席沒有成功脫險,中國革命的歷史可能就要改寫了,秋收起義會不會如期進行?革命會不會如期走向勝利?恐怕很難說。
對于毛主席個人來說,這次經歷也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過去的主席是一個滿懷理想的書生,經此劫難,成了一個經歷過考驗的革命者。
參考資料:新華社《能夠“救命”的銀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