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舟:烏梅丸治療很多疑難雜證的鑰匙
劉渡舟老師說:烏梅丸治厥陰病的寒熱錯雜之證很好,調理肝胃不和。效果也是挺好的,常用來治療肝胃不和所致的嘔吐、胃痛、下利。烏梅丸又主久利。烏梅有酸斂的作用,又有附子、人參,所以久利不止,寒熱錯雜,臟腑冷暖,下焦不約,適合用烏梅丸。烏梅丸方證變化多端,是很難把握的方證,臨床應用較少,關鍵在于證據難以綜合辨析。本人總結了有效的病例,分析烏梅丸存在的共性,希望對初學者有所幫助。遵循“不求其全,但求其真”的原則,依據“看得見、摸得著”的規律,除了寒熱錯雜的癥狀,烏梅丸方證有以下三個特點:
1、楊桃皮:臉色猶如熟透而墜地的楊桃
烏梅丸方證患者的臉色,青黃混雜,兼有少許光澤,仿如楊桃皮的顏色。楊桃從初熟至熟透的顏色變化,與烏梅丸方證患者面部皮膚顏色變化有一定的相似度。久病患者,臉色呈焦黃而有少許光澤,猶如熟透而墜地的楊桃,焦黃而伴有斑點,那是典型的烏梅丸臉色;初病之人,雖臉色青黃混雜,或青多黃少,或黃多青少,必具二個要素:一是四肢厥冷,二為面色有少許光澤。與蔞黃有差別。
從青黃混雜發展至黃多青少,最終至焦黃,其臉色均具有少許光澤,預示寒熱錯雜中寒與熱的比例變化,但總屬于寒多熱少。至于為什么烏梅丸方證患者會出現青黃混雜、少許光澤的臉部皮膚顏色,從傳統醫經中的五行理論、寒熱錯雜的表現,也許可以想通一些道理,大家不防思考。
2、冰棍手:四肢厥冷,夸張的形容似冰棍
陰陽氣不相順接的厥陰病,常見四肢厥冷。臨證中,把脈時不防觸覺雙手皮溫,往往發覺烏梅丸方證的厥冷線索。當然,四肢厥冷,夸張的形容似冰棍,是烏梅丸方證的典型表現,很多患者往往只表現四肢欠溫或冬天睡不暖,如果再結合其它虛寒癥狀體征,冰棍手對烏梅丸的使用就具有指導意義。四逆散方證雖具有四肢不溫,但沒有虛寒內癥;而太陰虛寒卻沒有熱象。
3、氣球脈:輕按則弦,重按無力
李土懋先生總結烏梅丸的脈象是脈弦無底里,弦為寒屬肝,無底里即無力,是虛。其對烏梅丸的使用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歩。為形象表達脈弦無力,我稱之為氣球脈,輕按則弦,重按無力,便于臨床使用。雖是無力,終究脈弦,非太陰少陰所具,是烏梅丸擴大應用的關鍵點之一。
楊桃皮、冰棍手、氣球脈是烏梅丸方證中的三種典型表現,對初學者而言,這種形象化的表達有助于快速準確應用烏梅丸。臨證時,當患者出現寒熱錯雜癥,方藥難明,難以下手,如果伴有楊桃皮、冰棍手、氣球脈,那么,我們要高度懷疑是烏梅丸方證。
4、半夜醒,即1點到3點或者3點到5點之間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第十二》中云:“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即凌晨1點至早上7點。如果患者的癥狀發生或加重于這段時間,多可從厥陰病論治。
《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帝曰:厥陰何也?岐伯曰:兩陰交盡也。”厥陰為陰之初盡,陽之初生,兩陰交盡,由陰出陽。厥陰肝為風木之性,喜條達,肝生于水而生火,一臟而兼水火兩性。厥陰生理為陰陽相貫,水火調勻,若人體因憂思、勞倦等因素致厥陰肝氣機阻滯,厥陰病則陰陽之氣不相順接,陰陽輸布混亂,水火不得相濟。表現為心火旺盛導致心煩不寐、頭暈;肢體陽氣不溫而見四肢逆冷。正如厥陰病第337條言:“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故以烏梅丸治之。
我們深研烏梅丸方證機理,以方測證,以證測方,形成烏梅丸的方證要點,那么,烏梅丸的擴大應用機會就多了,而所謂的楊桃皮、冰棍手、氣球脈就可棄之不理。
烏梅丸體質還包括了疼痛、腹瀉、煩躁、失眠等證。烏梅丸體質較瘦,易腹痛、腹瀉、舌質紅、苔薄黃、脈沉緊、怕冷、惡寒,食欲差,易患咽痛,咳嗽。比如舌質一般偏紅,但也有淡的,但其脈必弦,有的還是弦大搏指。
我的用方經驗是當有寒熱虛實錯雜之證而又非其它幾張治療寒熱錯雜之方所適應者時,即可考慮用使用本方,如我曾用此方治療過一例不明原因的食欲異常亢進又伴肢體疼痛及無名發熱二年不愈的患者,用藥十數劑即癥狀消失,此方當時的捷效卻給我留下了頗深的印象。
中藥烏梅不是市場上賣的那種墨黑墨黑的,是圖片中模樣的有的是煙熏出來的深灰色。
李某,女,53歲。眠差5年余,于凌晨2點到3點時醒來后不能入睡。5年前無明顯原因出現于凌晨2~3點時醒來,醒后不能入睡的癥狀。晨起后心悸、頭暈、肢體無力。手足發涼、腰背部緊張的感覺。頭面白,舌質紅,苔薄白,脈弦滑。
辨證為氣機郁閉,寒熱錯雜。
處方:烏梅丸。藥用:烏梅45g(去核、醋泡),黃連6g,黃柏6g,當歸9g,附子9g(先煎),干姜9g,人參12g,桂枝12g,川椒3g,細辛3g。水煎服,日1劑,共7劑。
二診:患者睡眠時間延長,早上5點到6點之間醒來,晨起后心悸頭暈的癥狀明顯減輕,手足發涼的感覺減輕。近兩日晨起時感覺口苦、口干、腰背部肌肉緊張。舌淡,苔白,脈弦滑。處方:上方加小柴胡湯加減,即上方加柴胡12g,黃芩9g,半夏9g,大棗15g,生甘草6g。水煎服,日1劑,共7劑。
三診:睡眠良好,睡眠時間明顯延長,早上6點左右醒來。其余諸癥平妥,僅感腰背部肌肉酸脹。處方:上方去附子,繼服。水煎服,日1劑,共7劑。
四診:腰背部酸脹感明顯改善,1月后隨訪,失眠未復發,余諸癥愈。
提示:文中處方,僅供臨床中醫參考,非專業人士,請在專業中醫指導下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