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局勢又一次在短時間內劇烈升溫,過去24小時,臺島周邊空域和海域出現了罕見的高密度軍機、艦艇集結與動態對峙。
據島內媒體統計,從7月16日清晨到7月17日清晨,我軍共出動58架次軍機、9艘作戰艦艇及1艘海警艦艇,持續在臺灣北部、東北部、中部、南部及西南海域展開“聯合戰備警巡”任務,構成了對臺島幾乎全方位的包圍態勢。
從常態巡航到高強度演練,從單點穿插到多向合圍,這一輪戰備警巡行動,不僅規模空前,且呈現出三個顯著特征。
首先是戰機出動密度高。短短21小時內,大陸方面接連派出多型號戰機,包括殲-16重型戰斗機、空警-500預警機、運-9系列多功能特種機種(包括反潛機、電子情報機、電子戰機和心理戰飛機),以及察打一體的攻擊-2無人機與無偵-7型無人偵察機,形成空中信息偵察、指揮引導、打擊壓制的系統協同。
其次是繞飛方式更具戰略指向性。尤其是一架無偵-7無人機從北部繞入,從東部、南部貼邊飛行,長時間沿著臺島東海岸警戒線邊緣盤旋,航跡幾乎完整繞行臺灣本島一周。這種“壓邊飛行”明顯在測試臺軍防空體系的邊緣響應能力與協同機制。
更關鍵的是,西南方向的空中對峙格外引人關注。17日凌晨2時許,從琉球嘉手納空軍基地起飛的一架美制MQ-4C“海神三叉戟”遠程無人機進入巴士海峽上空,并持續在臺灣西南外海進行偵察飛行。
幾乎同時,大陸軍機編隊迅速出現在相鄰空域,并展開同步飛行,臺軍則在高雄小港以西200公里海空域迅速調動戰機升空監控。
如此密集而復雜的空情,讓島內多方形容為“空域亂成一鍋粥”,事實上,臺軍多雷達站、空軍基地和防空陣地不得不全面進入高警戒狀態。
面對持續高強度繞飛與壓邊監視,臺軍似乎難以維持“全面應對”的節奏,島內公開資料顯示,過去幾天臺軍在中部、南部及東部多次緊急起飛戰機進行伴飛、監控,但這種密集出動帶來的后果不容小覷。
軍方人士坦言,戰機高頻起降,對地勤保障和飛行員體能是雙重壓力,更關鍵的是,在空中伴飛過程中,如果一旦失誤或判斷過激,將大概率引發局部摩擦,而現階段,臺軍尚不具備在多線空情壓力下進行持續高強度應變的完整作戰體系。
一位接近臺軍內部的分析人士指出,電子戰平臺與無人機的混合出動,對島內的電磁頻譜防護提出極大挑戰,若臺軍貿然開啟電子對抗模式,極可能暴露自身雷達參數與數據鏈通訊信號,從而為對手掌握系統關鍵漏洞。
因此,部分空域采取“伴飛不干擾、監控不鎖定”的策略,實質上是一種退讓,盡管臺軍高層反復強調“空防無破口”,但島內媒體披露的實際調度數據與應急處置流程,顯然已經遠超常態負荷。
值得一提的是,本輪戰備巡邏與此前的軍事演訓相比,其戰略節奏出現明顯變化:不再強調單次震懾效果,而是追求連續、高頻、節奏遞進的“壓強戰術”。
這種“疲敵、累敵、拖敵”的手段本質上是在對抗島內防務體系的調度能力與持續承壓能力,尤其是針對臺軍中小型防空單位、雷達站與飛行中隊的機動響應能力進行測試,逼迫其不斷啟用戰備資源,從而達到戰略牽制效果。
這種策略在冷戰后期的軍事博弈中屢見不鮮,例如上世紀80年代,美蘇曾圍繞海空領域展開“常態對峙”,美軍B-52轟炸機曾定期沿蘇聯空域邊緣飛行,以測試蘇方的反應時間與系統穩定性,而如今,這種方式在臺海再度上演,其深層背景顯然不容忽視。
所以可以看到,真正的問題已不再是“下一次對峙何時開始”,而是“這種持續緊張的節奏是否已經成為新的常態”,你們如何認為呢?
信息來源:
環球網:《臺媒緊盯:解放軍58架次軍機、9艘軍艦、1艘公務船在臺海周邊活動,“達近期新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