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買優衣庫的頻率越來越低?
849字
爭議焦點:品牌背離初心 vs. 市場趨勢妥協
背離“全民衣柜”定位
優衣庫曾以“適合所有體型的基礎款”為核心理念,如今被批拋棄職場人、寶媽等群體。
消費者陳彌稱:“進店找不到一件寬松T恤,貨架像為網紅定制。
日本時尚顧問齋藤孝浩曾指出,優衣庫的成功源于“比標準尺碼更寬松的包容性設計”,而辣妹風與此背道而馳。
快時尚行業的集體困境
辣妹風浪潮下,ZARA、H&M等品牌同樣縮小女裝尺碼。
業內透露:S碼動銷速度比L碼快30%,小尺碼退貨率更低(僅20% vs 均碼40%),供應鏈更傾向生產XS碼樣衣。
優衣庫試圖通過辣妹裝吸引Z世代,卻未平衡基礎款需求。
消費者反制與行業反思
用戶用腳投票
轉向男裝/童裝:部分女性購買男裝基礎款,稱“更大更舒適;
抵制溢價:優衣庫漲價策略遭反噬(如衛衣直降200元),性價比優勢減弱;
社交媒體聲討:話題#大搞辣妹風的優衣庫拋棄普通人#閱讀量破億,普通身材消費者曬試穿圖呼吁尺碼包容。
社會審美多樣性爭議
《中國婦女報》批評女裝縮碼是“對女性的身材霸凌”,《津云新聞》指出品牌利用流量制造焦慮,擠壓普通人空間。心理學家提醒,過度追求“辣妹審美”可能引發青少年身材焦慮。
優衣庫的出路:平衡策略待探索
雙軌并行供應鏈
部分門店嘗試分區陳列:辣妹裝占30%,經典基礎款占70%,并增加大碼線(如XXL碼亞麻襯衫)。
本土化調整失敗教訓
中國版辣妹裝較日版更緊短,忽略亞洲女性平均體型(中國女性平均身高158cm vs 日本155.8cm)。
需避免“一刀切”全球策略。
回歸效率優勢
優衣庫核心護城河本是供應鏈效率(小SKU大批量壓成本),跟風小碼爆款反而增加設計成本,需重拾基礎款規模效應。
時尚包容性才是長久之計
優衣庫的困境揭示快時尚行業的悖論:追逐流量與堅守初心難以兩全。真正的“服適人生”應容納不同體型與風格,而非讓消費者適應衣服。當品牌用尺碼標簽劃分人群時,失去的不僅是市場份額,更是十年積累的“國民信任”。辣妹風或許短暫點燃市場,但只有回歸“人本設計”,才能避免“越辣越苦”的循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