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本防衛大臣中谷用"最嚴峻、最復雜"定義安全環境時,這份最新防衛白皮書已經撕下了外交辭令的偽裝。在東海爭議海域,中國海警船與軍機的活動頻率創下新高,5月發生的直升機闖入領空事件絕非偶然,而是系統性試探的一部分。
更值得警惕的是,中俄轟炸機編隊今年已三次繞飛日本列島,這種帶有明顯威懾性質的聯合行動,正在改寫東亞的力量平衡方程式。
(圖1)
日本應對威脅的軍事布局呈現出清晰的"西南優先"特征。
將V-22魚鷹(如圖1)從東京門戶千葉急調九州佐賀基地的決策,暴露出其防御重心已從傳統的北方俄患轉向臺海-釣魚島軸線。這些傾轉旋翼機能在兩小時內抵達東海任何爭議島嶼,配合正在改裝的出云級"準航母",日本事實上已經構建起快速干預區域危機的作戰體系。
但F-35B交付延誤暴露的供應鏈短板提醒我們,所謂"2027年國防計劃"可能面臨比地緣壓力更現實的技術瓶頸。
防衛省刻意強調8月軍機入侵事件,實則為擴充軍備尋找民意支點——畢竟要讓國民接受突破GDP1%的軍費比例,需要持續制造足夠的危機感。
俄羅斯在遠東的潛艇部署堪稱教科書式的戰略欺騙。表面上看,新增的Borey級核潛艇針對的是美國西海岸,但其Yasen級巡航導彈潛艇的活動范圍完全覆蓋日本海。
(圖2)
更精妙的是,俄方選擇在日本上議院選舉前公開這些動向,這種心理戰手法既牽制了日本的軍事資源,又為國內政治博弈投下變量。中俄"背靠背"協作的模式(如圖2)已經超越簡單軍演,發展到共享早期預警數據的程度,這種深度捆綁讓日本在北方和西南兩線同時承壓。
防衛白皮書選擇在7月20日選舉前發布絕非巧合。自民黨需要向選民證明其安全政策的必要性,但過度渲染威脅可能反噬經濟議程。
值得注意的是,文件對臺灣問題措辭謹慎,這種戰略模糊恰恰暴露了日本的困境——既想借臺海局勢爭取軍事正常化,又不敢公開承諾協防以免卷入戰爭。
在九州部署的12型反艦導彈射程覆蓋臺灣北部海域,這種"只做不說"的戰術布局,比任何外交聲明都更能說明東京的真實意圖。
(圖3)
日本強化西南防線的每一步都在刺激地區軍備競賽。中國在沖繩以南的軍事存在已形成"珍珠鏈"式布局,韓國則加速開發潛射彈道導彈作為非對稱回應。
當各方都把軍事部署精確到經緯度坐標時,任何誤判都可能引爆連鎖反應。防衛省強調的"電子戰部隊"建設尤其危險,這種看不見的電磁博弈正在降低危機預警閾值,今年東海頻發的雷達鎖定事件就是明證。
這份白皮書本質上反映了日本安全戰略的范式轉移: 從依賴美日同盟的被動防御,轉向構建自主威懾力量的主動預防。#夏季圖文激勵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