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離地后斷裂砸向跑道!”——7月15日,一段配著驚悚字幕的短視頻在社交平臺瘋傳,畫面中乘客的驚呼聲與搖晃鏡頭瞬間點燃公眾焦慮。然而48小時后,春秋航空的官方聲明卻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版本:飛機從未離地,更不存在“砸落”。真相究竟如何?這場輿論風波背后,暴露出哪些值得警惕的信息傳播陷阱?
image
事件始末:從網友爆料到航司緊急辟謠
7月15日晚,計劃19:40從蘭州飛往上海的春秋航空9C7760航班因流量控制延誤至20:50。據多位乘客描述,滑行過程中突遇劇烈震動,有網友發布視頻稱“飛機起飛離地后不知什么斷了,直接砸下來”,并形容“像坐過山車”。這一說法經短視頻平臺剪輯傳播后,“飛機砸地”迅速成為熱搜標簽。
image
春秋航空于17日晚發布聲明澄清:故障發生于滑行階段,機組按程序中斷起飛并滑回停機坪,全程未離地。更換飛機后,航班于22:45安全抵達上海。對比民航追蹤數據可見,該航班確實未記錄到離地爬升的飛行軌跡,與網友“空中墜落”的描述存在根本矛盾。
技術拆解:滑行故障≠起飛事故
航空術語中,“滑行”與“起飛”是嚴格區分的兩個階段?;兄革w機依靠自身動力在跑道移動,速度通常低于100節(約185公里/小時);而起飛需達到決斷速度V1后拉桿離地。據民航規章,滑行階段出現剎車系統異常等機械故障時,機組必須中止起飛,這正是9C7760航班的處置邏輯。
image
航空工程師分析指出,現代客機設計包含多重冗余系統。以剎車故障為例,即便主系統失效,備用液壓裝置和人工剎車仍能確保安全制動。此次事件中飛機平穩滑回,恰恰證明故障處置流程的有效性。將地面技術問題曲解為“空中墜毀”,本質上是對航空安全機制的誤讀。
輿論溯源:為何謠言能迅速發酵?
追溯傳播鏈條可見,“砸向地面”的表述最早出自某乘客的感官描述,經短視頻平臺二次剪輯時,關鍵的時間信息“滑行階段”被隱去,配以沖擊力字幕和驚悚音效,形成“空中驚魂”的敘事框架。這種碎片化傳播放大了兩類認知偏差:一是乘客在緊張狀態下容易將正常顛簸感知為“墜落”;二是公眾對航空技術缺乏了解時,往往將地面故障與空難事故劃等號。
image
春秋航空的辟謠雖在48小時內完成,但聲明僅強調“未離地”而未說明具體故障類型,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說服力。相比之下,2022年某航司處理類似事件時,同步發布故障動畫演示,有效化解了公眾疑慮。
民航安全啟示錄
中國民航業堅持“故障零容忍”原則,2023年全民航百萬架次事故征候率僅0.006,遠超國際平均水平。此次事件中機組的標準操作、航班的最終安全抵達,都是這套體系的實證。但另一方面,信息傳播的“驚悚化”傾向值得警惕——美國NTSB研究表明,不實航空傳聞的傳播速度是真相的6倍。
建議公眾遇到類似事件時,優先核查FlightRadar24等專業平臺的飛行軌跡數據;航司則可借鑒波音公司的“透明化溝通”策略,用三維動畫等技術手段還原故障場景。唯有真相跑贏情緒,才能避免“狼來了”效應消耗社會信任。
**飛行仍是人類最安全的出行方式,這份安全既來自鋼鐵之翼的精密設計,更源于我們面對傳言時的理性克制。**下次看到“航空驚魂”標題時,不妨先問一句:這是事實,還是被剪輯的恐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